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对华光伏再度“双反” 企业宜回归国内市场

   2014-01-29 新华社
51
核心提示:2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于23日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继2011年美国对我光伏电池双反以来,

26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于23日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继2011年美国对我光伏电池双反以来,第二次对华举起双反大棒。

此次调查不仅将涉及的产品由电池组件扩围至几乎所有光伏产品,且台湾地区也在此次调查之列。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国内光伏业来说,如果美国裁定征税,不少企业的出口将再次受挫,而之前"借道"台湾的出口企业也难以幸免;在纷争持续升级、产能仍旧过剩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将成为"避风港",企业宜加快回归步伐。

美发起第二轮光伏双反调查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全面受限

26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公告称,23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同时对来自台湾地区的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自2011年美国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电池开启双反调查以来,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第二轮双反调查。

据了解,本次涉及产品为晶硅光伏电池以及晶体硅光伏电池组成的组件、电池片和电池板,无论是否部分或全部组装成其他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组件、电池片和电池板以及建筑合成材料。

根据调查程序,美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2014年2月14日前后作出损害初步裁定,若结论为肯定,美商务部将于2014年3月28日前后做出补贴初裁,2014年6月11日前后做出倾销初裁。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负责人就此发表谈话指出,美方2011年立案并加征高额双反税率不仅未能改变美国内产业经营不善、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对下游装配、服务等行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而且引发了在全球范围内光伏贸易争端的连锁反应,使整个产业链陷入混乱。

2011年11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光伏电池提出"双反"调查,并于2012年12月开征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此后,大陆组件生产厂商一直通过将组件的电池部分从台湾进口的方式规避"双反"税。

"此次调查试图涵盖2011年双反调查所没有包括的其他所有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并同时对台湾提出反倾销,意欲形成对华光伏产品的全面限制。"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全面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行为,是滥用贸易救济手段,通过不合理贸易壁垒,回避中国企业的正当竞争。

国内光伏企业再受挫 欧盟或跟进接棒

虽然欧美的双反大棒几起几落,但中国的光伏企业仍通过不同的方式在美国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表示,虽然中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在欧盟屡遭打击,但目前,中国的产品出口中,美国市场还是保持了10%的份额。

然而,如若此次调查裁定征税,中国对美国光伏出口的限制,将从电池产品扩展至整个光伏产品,同时,不少"借道"台湾的企业产品出口也将全面受限。

"虽然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的出口份额不是最多,但这种全面限制的手段,仍将让不少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广东省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表示,以广东省为例,在2011年美国对华光伏电池双反后,一些企业开始"化整为零",从生产大型电站需要的光伏组件转为生产家用的太阳能小件产品,像太阳能电筒、太阳能节能灯等等,出口形势非常好,也让企业转危为安。而在此次的调查范围中,包括由太阳能电池片组装成的产品,涉及的企业或将面临新一轮的打击。

不过,已经有不少企业提前布局,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走不通,则转战日韩等东南亚以及非洲等一些新兴国家,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美国的双反大棒在预料之中,但它是否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是企业如今最关切的。

佛山市南新太阳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兆喜告诉记者,按照以往的惯例,光伏界的双反调查,一般由主导国家提出,之后欧盟跟进,从之前美欧对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的双反案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欧盟还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如果此次美国对我国裁定征税,欧盟再次跟进,导致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那么,这对中国的光伏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