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们为水泥、钢铁、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绞尽脑汁的时候,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命题——合理规划新兴产业、谨防重蹈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覆辙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让快速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有序,给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注力而非加压,成为省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病后初愈教训尤不可忘
提到新兴产业,不能不提太阳能光伏。尽管眼下这个行业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其兴衰过程仍给以深深的思考。在陈仁寿委员看来,目前江苏省光伏产业属于“病后初愈”,眼下仍有超过半数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停产状态,负债率偏高,因此,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分析梳理江苏省光伏产业的经验教训,陈仁寿认为,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档次不高,高新产业名不副实,企业间低水平竞争严重,是一大先天性缺陷。“因为缺乏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能力和动力,江苏省光伏行业实际上主要是电池片和电池组件制造,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结果是利润率很难提高,价格战成了销售的“法宝”。
如何实现江苏省光伏业突围,政协委员们建议必须内外功并用、标本兼治。对企业而言,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是关键,要通过产品提档升级谋求错位发展,跳出同层次恶性竞争怪圈,用新产品创造新需求。相关政府和机构,则要营造真正给企业雪中送炭的外部环境。金毅委员建议,应健全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前端研发支持力度、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特别要加快促进江苏省由光伏制造大省向应用大省的转变。
三大风险提醒物联网产业
几年前,物联网在江苏省还是个新概念,如今其产业集群效应已初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集聚区。民革江苏省委副主委殷志强委员提醒,各地在抢抓物联网产业机遇的同时,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目前国家有《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很多地方则有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都为赶上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高速列车。以无锡市为例,“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就将2015年的产值目标锁定为2500亿元,占全国年产值的50%。其他省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虽然没有明确的量化目标,但发展雄心跃然纸上。如果这些规划都付诸实施,物联网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将不可避免。
可持续发展及核心创新能力不足,是另一大风险。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在国外,我国真正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部分并不多。因此,产业发展越快给国外资本提供的市场越大,我们自身却陷于后劲不足的窘境。殷志强说,产业集群虽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但也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美国底特律汽车城破产、我国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区”陷入长期衰落,都给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
殷志强提醒,国外的物联网驱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即应用,我们的驱动力则在政策而非市场,导致我们有些物联网技术缺乏真正的商业价值。事实上,我们不乏沽名钓誉的企业,有的只是从事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统集成或简单应用的企业,却大炒物联网概念,以获取政策扶持,只想捞一把就走。
为防范产业风险,殷志强建议建立物联网产业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对物联网集群的控制,将投资力量尽可能分散于发展产业内的多种产品或技术,避免同质化产品技术一哄而上。同时要努力培养产业核心能力,可以从物流等较为成熟领域的应用做起,进而将物联网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向更多领域。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是王道
“很多地方都在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但不能忽视这样两个事实,一是我们的药品95%以上是仿制药,二是80%左右的制药企业亏损。”南京圣和药业公司董事长王勇委员说,造成这一局面的一大原因是企业缺乏创新动力,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能过剩拼价格。他认为,政府应厘清职责,加大投入促进公益性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制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加强药品市场的质量监管。作为市场主体的制药企业,应由市场来决定其生存发展,包括把产品价格的话语权交给市场。
江苏大学副校长施卫东委员说,我国新兴产业同构现象相当严重,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各市纷纷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基地,而真正有基础和优势的地区却不多。一些所谓的新兴产业只是披了个“马甲”,比如风电设备,全国产能过剩超过50%,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其中华锐风电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203亿元跌至2012年的40亿元,净利润则由28.56亿元跌至-5.83亿元。为防止这种现象向其他新兴产业领域蔓延,他建议,一是减少行政干预,防止地方政府推动下的盲目投资,让企业养成真正的内生源动力;二是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是培育和开拓新兴产业内需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