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各地光伏电站投资热潮再起,带动光伏组件商、硅片厂商出货量大增,产品毛利率也有所提升。然而,第四季度的局部“回暖”仍不能掩盖光伏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全行业不仅产能过剩的问题未解决,正常的兼并重组也还没有完成。
事实上,9月17日工信部就出台了《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10月12日工信部又印发《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这被看成了光伏行业兼并重组工作向前推进的重要步骤,也被认为是备受瞩目的 《光伏行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的“前奏”。上述新政给光伏行业未来发展上了一道“紧箍咒”,对于整个光伏制造业而言,市场准入和兼并重组,将大大提速此前进展迟缓的 “去产能化”过程,行业进一步回暖将指日可待。
市场准入门槛趋严
《光伏制造业规范条件》针对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规模、电池效率、能耗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对于新上电池片和组件产能有了很高的技术要求;要求多晶硅单期产能和组件产能分别达到3000吨/年和200兆瓦;对存量产能包括整体规模、产品性能和能量消耗等也有具体要求,未来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新建或改扩建光伏制造业项目将受到严控。
一直以来,我国光伏组件环节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行业准入门槛能够淘汰一定规模的小组件企业。
实际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光伏组件商兼并重组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上述规范针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意在限制新增产能上马,防止再度扩张。这个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根据走访调查,大约只有20%的企业可以满足上述条件。”中投顾问研究员任浩宁说。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则认为,这一新政的出台意味着光伏行业的新一轮整合潮将开始。在此过程中,技术不精及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可能成为破产重组对象,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因此做大做强。
在工信部10月12日印发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中,要求各地按照《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提出市场准入标准,申报和推荐各自辖区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凡不符合此规范的企业及项目,其产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政的密集出台,将引导未来两年光伏制造业市场向大企业和品牌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但不具竞争力的小企业将很难生存。
“兼并重组”成关键词
按照政策制定的规划目标,到“十二五”末,国内要形成一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约10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和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目前国内一些龙头光伏企业已在就产业整合事宜与相关决策部门沟通,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光伏制造业的主题词将是“兼并重组”。
据权威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的状态,将导致在2015年前至少有180家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破产或被兼并。就中国市场而言,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国内的光伏行业开始出现普遍性亏损,兼并重组时有发生。
在政策不断加码下,未来市场准入将导致光伏制造业产能规模扩张受到严控,而兼并重组也将加速中小企业的落后及无 效产能加速退出,双重压力下,整个光伏制造业的去产能化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
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众多企业对于落实兼并重组政策普遍动力不足,在他们看来,市场“优胜劣汰”准则将促使众多中小企业自动退出市场。对于此种观点,一位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目前的情况是优势企业如果想继续做大做强,除非未来扩张之路符合政策门槛,否则,其可选择的路径或许只有通过兼并重组中小企业来实现;另一方面,兼并重组是件很难的事,必须要按照市场规律去做,国家应减少政策干预。
“光伏行业整合的最后目标是光伏行业的资源得到节约。整合应该是消化产能,而不是继续扩大产能。产能过大是造成行业亏损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在整合名义下产能继续扩大,亏损可能会继续,这将把行业拖垮。”天合光能副总裁杨晓忠此前接受采访时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