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一轮产能过剩洗礼后,光伏行业正出现复苏曙光。在A股32家上市的光伏企业中,有八成公司实现盈利,半数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翻番。
然而,也并非所有公司都踏准这波复苏行情,前期光伏“双反”导致海外市场全面收缩,那些没有打开新兴市场的公司,正面临严重的分化,高昂的负债、紧绷的资金链,将导致公司在今年的行业扩张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扭亏:八成企业复苏
经过耗时一年多的资产优化和财务结构调整,晶澳太阳能迎来11个季度以来的首次扭亏,并稳坐光伏电池出货量全球老大的位置。3月17日,晶澳太阳能年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352万美元,实现了此轮行业复苏以来的首次单季盈利。第四季度毛利率也从年初的6%,提升至15.5%。国金证券研究员张帅预计,晶澳太阳能全年盈利有望超过1亿美元。
回顾最艰难的时候,晶澳太阳能总裁谢健告诉记者,增加组件业务是度过危机的重要战略之一。晶澳太阳能在2011年,决定停止光伏电池的扩张,进军下游发展光伏组件业务。此后一年,全球光伏排名前十的组件企业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光伏电池自给率超过95%。而当年,晶澳的组件出货量超过了光伏电池出货量,成为新的利润贡献点。
同样的市场复苏迹象也体现在另一家光伏领军企业阿特斯的财报上。2013年,阿特斯总营收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4560万美元。在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看来,重回盈利轨道,不仅得益于组件产品销售在全球市场的开拓,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的商务模式,即公司从组件供应商到电站和光伏系统成套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变。
截至3月20日,A股32家光伏企业中共有30家公司发布年报或业绩快报,其中实现盈利的共计24家,占比80%。拓日新能、航天机电、向日葵、中环股份等十多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翻番。
分化:行业整合将加剧
并非所有的光伏企业都踏准这波复苏行情。3月19日,英利财报显示,公司年度净亏损高达19.44亿元,与同在美股上市的其他光伏公司相比亏损较为严重,这已是英利连续三年重亏,此前年亏损额均超过30亿元。
“"双反"导致海外市场全面收缩,国内市场也没有打开。”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英利公司接下来会面临更严峻的局面。”
在终端市场上,英利一直采取以低价出货的竞争方式,这种“牺牲利润换取市场规模”的手法,也是此前行业巨头尚德电力采取的模式。2013年,英利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但连续三年的亏损销售状态带来负债高昂,资产负债率高达92%,属行业前列。
同样遭受巨额亏损的,还有A股市场上的光伏企业天威保变,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额高达52.33亿元。海润光伏尽管踏准了这波光伏复苏的行情,在第三和第四季度额实现扭亏,但由于公司上半年的亏损,造成公司全年净亏损 1.3亿元,同比暴跌6394.96%。在香港上市的光伏上游企业保利协鑫,也在去年下半年实现盈利,但全年则净亏损6.64亿港元。
“今年行业整合将进一步加剧,一批缺乏核心技术、成本控制能力较弱及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将成为破产重组对象,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进一步做大做强。”一位光伏业内分析人士称。
扩张:行业将进入微利时代
晶澳太阳能总裁谢健称,2014年光伏行业虽转暖,但会进入微利时代。他介绍,今年几大组件企业相继宣布扩产计划,预计组件增量将超20GW,势必会对产品价格形成巨大压力。为抢占市场,“量增价降”趋势明显,企业必将接受微利现实。
晶澳的光伏电池产能为2.5GW,组件产能为1.8GW,公司计划2014年第二季度之前,电池和组件产能均扩张至2.8GW。谢健表示:“今年公司步子会迈得更快,并会把视野拓展到下游产业链。在保持制造业技术与产品基础上,进军下游电站服务领域,使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位光伏企业高管称:“去年下半年,几乎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加大出货量,甚至不惜亏损销售,目的在于清理库存,保证现金流。”
在光伏公司向下游蜂拥做电站的时候,晶澳太阳能副总裁曹博称,分布式电站的挑战还有很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且缺乏完整的融资保障体制;电费收入因中国诚信机制不健全而会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之光伏电价补贴的发放不及时、智能电网并网辅助技术不成熟、屋顶资源有限等,也都会影响分布式电站的发展。“目前,0.42元/千瓦时的补贴力度,还不足以触发住宅屋顶的安装热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