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企以诉讼挤压中国光伏业 警惕欧盟“跟风”

   2013-10-16 法治周末
55
核心提示:美国破产太阳能企业的破产管理人起诉尚德电力等3家公司,称其合谋在美倾销太阳能板,导致该企业破产,并索赔9.5亿美元。类似事件

美国破产太阳能企业的破产管理人起诉尚德电力等3家公司,称其合谋在美倾销太阳能板,导致该企业破产,并索赔9.5亿美元。类似事件在去年10月也曾出现。中国光伏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光伏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断裂”而非“共谋”。但如此轮番的诉讼也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产能优化。

“同是破产人,相煎何太急。”面对日前美国破产太阳能制造商ECD(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的破产管理人John Madden对国内光伏业3巨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以及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利”)提起的诉讼,一位尚德电力前高管对记者调侃道。

John Madden称,3家公司在美倾销廉价太阳能板,导致ECD破产,同时向3家企业索赔9.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8亿元)。

同处破产境地的尚德电力此时显得有些无奈,而在此前,英利和天合光能还在为争夺尚德电力的“残躯”而忙得不可开交。

然而,尚德电力近日最终被顺风光电接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始着手对付外敌。

事实上,John Madden刚刚将诉讼对象再次扩大,其将保利协鑫、江苏顺达和大全新能源等多晶硅制造商列为了“共谋犯”,进一步逼战中国光伏业,这也使得国内光伏业不得不加强戒备。

故技重施步步紧逼

在国内光伏行业看来,John Madden提起的巨额索赔诉讼无异于“挑衅”。这是因为John Madden认为,3家中国光伏企业密谋试图非法占领美国市场,让美国市场充斥大量低价太阳能电池板。 John Madden在近日向美国底特律联邦地区法院提交的起诉文件中表示,3家中国公司合谋将其超过95%的产品出口海外,以被人为压低的价格在美国倾销产品,试图持续破坏并伤害竞争对手,并获得市场的统治地位。

对于这种言论,卓创资讯新能源分析师王晓坤觉得有些讽刺:“如果真能如对方所说,当初中国光伏业上下游能够同气连枝、一致对外,也许如今的光伏业反而会繁盛许多。”

而涉事的3家光伏巨头对此似乎也不愿多做评论。刚刚接手尚德电力的顺风光电对记者表示目前正在了解相关事宜,同样表示正在了解和准备声明的还有英利,但英利方面曾对媒体表示:“将继续积极捍卫自身权益。”

天合光能企业传播总监范瑞峰则表示目前正在与美国律师进行进一步沟通中,但天合光能此前也表示,公司将“积极为自己抗辩诉讼中毫无根据的指控”。

就在3家巨头都在各自筹备应诉事宜准备淡化应对之时,ECD方面却将战线进一步扩大。

ECD方面声称,诸如保利协鑫能源、大全新能源、江苏顺达等多晶硅供应商与3巨头“密谋”敲定光伏组件价格,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2.79, -0.04, -1.41%)、进出口银行以低于市场的利率向它们提供低息贷款,这种做法还得到了中国能源局、新能源商会的支持,共同目的是“旨在迫使美国制造企业破产”。

然而这一招,与去年10月美国另一家已破产清算的光伏企业Solyndra的做法简直如出一辙。

当时Solyndra就曾向中国光伏3巨头提起过反垄断诉讼,而在诉讼文件中,Solyndra的矛头同样直指3巨头与中国的多晶硅厂商及金融机构,指控它们与中国政府共同组成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光伏组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而Solyndra的反垄断诉讼案从提起至今,已有1年时间,目前暂无进展。

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分析道,从Solyndra到ECD,接下来还可能会有更多美国公司效仿他们的做法,进一步对中国光伏企业的生存空间施压。

光伏业“共谋”说被质疑

面对ECD的一再发难,国内光伏业者开始愤愤不平。

江西通能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强告诉记者,国内光伏业之间的真实关系,与ECD破产管理人口中所说的“共谋”恰恰相反。

王强回忆道,长期以来,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设备依赖进口,另一头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产业链上中游的光伏企业之间一度是各自为战的散沙状态,产业链是断裂的。上游的多晶硅厂商首要的目标市场是海外而非本土组件制造商;同样,包括3巨头在内的中游厂家,也大多舍近求远选择进口多晶硅,这使得国内多晶硅生产商“压力山大”。而中国光伏业近两年来所遭遇的全行业危机,与这种产业链条的“断裂”不无关系。

对此,天合光能企业传播总监范瑞峰也表示认同。他透露,在几年前中国光伏业的全盛时期,国内组件制造商之间为了拼规模、上产量,争相采购多晶硅原料。包括尚德电力、天合光能等巨头当时都曾以40美元至50美元/公斤的价格与海外多晶硅厂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这些合同少则几年,长则十多年。结果2008年起多晶硅价格急剧下滑,目前市价最低跌至18美元/公斤,中方企业却只能硬着头皮按照约定的高价履行这些海外长单,这使得未来几年,中国光伏企业背负的海外长单总额仍将高达两三百亿美元之巨。而此时,美国、德国等地多晶硅生产商却在加紧对华低价倾销,挤占中国的多晶硅市场份额,使得国内多晶硅企业苦不堪言。

记者查询2012年数据发现,国内多晶硅产量当年同比下滑25%至6万吨;而进口量则增长30%突破8.5万吨,其中约95%来自美国、韩国和欧盟。中国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7至8家勉强开工生产,其他超过80%的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技术团队和工人大量流失。

“ECD从定点打击升级到对中国光伏上中游的全方位覆盖,甚至延伸到金融领域,可谓立意深远。”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对记者分析道。他认为,虽然“中枪”后的光伏3巨头大多倾向于淡化处理,避免事态升级扩大。然而ECD却并无此意,而是进一步扩大打击面,似乎着意将此案由单纯的企业间纠纷拉抬至对中国光伏业反补贴、反垄断诉讼的高度,这无疑令本已风平浪静的中美光伏贸易议题再度显得迷离莫测。

然而,对于ECD方面的野心,林伯强认为,中美国家之间的光伏战已经告一段落,此次诉讼只是企业之间的战争,想以此影响中美光伏贸易议题并非易事。

警惕欧盟“跟风”

虽然光伏三大巨头对诉讼一事并不高调,但令行业人士恼火的是,为何这些指控却会一再地被加诸在中国光伏企业身上?

对此,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邱榆霞律师认为,反倾销法律在本质上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安全阀。它与一般法律不一样,实际上并不是保护市场秩序,而是保护本国的生产者。因此反倾销诉讼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纯法律问题,而会更多地考虑到本国利益集团的诉求。

邱榆霞还透露,在ECD破产管理人提起诉讼后,美国司法部门的调查时间基本是半年到一年左右,然后这里面有一个争议解决程序,也就是初审程序和上诉程序,整个案件拖到1年半到3年都有可能。那个时候才会确定是否需要赔偿,以及具体的赔偿金额。而这期间,对被诉企业将形成巨大压力,往往是美国企业从竞争重负中获得喘息的机会。然而此次,由于是破产企业发起的诉讼,中方可充分利用诉讼时长,让自己做好充分的应诉准备。

面对高额赔偿诉讼,尽管相比从前的被动挨打,如今的中国光伏企业更多地开始选择奋起反击。但如何应诉今后可能出现的越来越多的类似指控,成了摆在中国光伏业面前的长期课题。

对此,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认为,在法律诉讼环节积极应对是3家光伏企业的当务之急。同时,实体经营领域的相关工作还需正常开展,法律诉讼方面的工作并不应影响结构调整、产能优化。

“要知道,ECD起诉3家中国企业的理由并不充分,最终ECD胜诉的可能性较小。”沈宏文认为。

“而在积极应诉的同时,还要警惕这一事件可能对欧盟造成连锁效应,国家和企业应维护中欧在光伏议题上罢兵言和的立场不被打破。”林伯强提醒道,由于欧盟委员会已于8月7日发布公告,对华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作出初裁,称不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临时性反补贴措施,终裁结果将在12月初作出。然而,如果美国对华反补贴制裁的调门升高,欧盟方面会否跟进,从而形成西方敲打中国光伏业的新一轮合击,应成为中国光伏业必须警惕和防范的重点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