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电网在“光伏扶贫”工程中的责任担当

   2014-12-19 中安在线
66
核心提示:  光伏下乡工程是合肥市政府扶贫的系统工程。2013年起,政府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的屋顶资源,从市、县级扶贫项目专项资金每年安
  “光伏下乡”工程是合肥市政府扶贫的系统工程。2013年起,政府充分利用农村贫困户的屋顶资源,从市、县级扶贫项目专项资金每年安排300万,支持100个以上农村贫困户建设家庭光伏发电项目,力争试点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2014年起,政府又递进式计划建设“权属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每个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5万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加收入3.5万元。每个电站使用寿命25年,累计收入达87.5万元,稳定增收达60.5万元。这项战略举措既从近处着眼了扶贫的燃眉之急,实现扶贫战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又从远处契合了人类发展趋势的绿色理念,实现节能减排。

光伏发电就是改变过去能源供给集中生产、集中长距离输送、分散使用的状况,而是根据太阳能实现每个建筑、每片适宜的土地都分散生产、就地使用。如何将私人家庭分布式发电的太阳能并入国家电网,如何以利益杠杆、政策驱动、企业助推发挥联动效益成为政府和电网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而国家电网如何在这一利民、利国、利社会的战略决策中发挥作用,助推政府战略决策落地,体现央企的社会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一次挑战和考验。

国网合肥公司积极支持市政府《光伏下乡》工程建设,不仅参与《合肥市光伏下乡扶贫光伏工程试点方案》的制定过程,并在保证《方案》中的条款内容与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文件精神一致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为“光伏下乡”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申请资料和并网流程。二是在受理农户的并网申请后,公司指派客户经理全程跟踪并网过程,为农户提供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免去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缩短并网时间,使农户能够尽快用上“自发电”。三是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专题研究“光伏下乡”对农村配电网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管控措施,确保了电网供电安全和用户的用电安全。四是对于由于“光伏下乡”引起的农网改造,国网合肥公司提前准备,及时实施,确保农网改造工作与分布式电源并网工作同步完成。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和合肥公司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专题研究“光伏下乡”对农村配电网的影响,并制定了相应管控措施,确保了电网供电安全和用户的用电安全。对由于“光伏下乡”引起的农网改造,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提前准备,及时实施,确保农网改造工作与分布式电源并网工作同步完成。

2013年5月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首先在肥东县长临河罗家瞳选取了5户房屋条件较好的农户,每户装机容量为2.5KW作为建设试点。在向国网合肥公司递交了并网申请之后,很快7月1日,供电营销部和运检部门对肥东县长临河罗家瞳五户“光伏下乡”试点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了并网验收和调试,这标志着合肥市首批“光伏下乡”试点项目正式转入并网运行。

2013年12月在市政府统筹协调下,国网合肥公司对首批“光伏下乡,建设美好乡村”工程的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50户家庭式,进行了家庭光伏发电接入系统方案设计。该项目位于长丰县杨庙镇十井社区,共在50户农户房屋的倾斜式屋顶安装光伏太阳能发电板,每户装机容量3千瓦。当地光能资源充足,年峰值日照小时数在1000-1200小时左右,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预计项目建成并网后,每户光伏发电系统每年可发电3000千瓦时以上,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不仅能将家中用不完的电卖给“国家电网”,同时还能享受国家0.42元的度电补贴和合肥市0.25元的度电补贴,每户农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2014年,合肥市政府在原有光伏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又递进式出台了新的举措,借助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总结光伏下乡扶贫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农村村委会、卫生室、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屋顶资源,建设“权属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使用”的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针对政府的递进式新举措,国网合肥公司正在进一步采取跟进式服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助推合肥市这一战略的真正落地。

在实施合肥市政府“光伏下乡,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扶贫工程中,国网合肥公司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系统安装、配电调式到并网联系,热情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为农民兄弟大为赞赏。政府对贫困农民的关怀、央企的社会责任在“光伏下乡”系统工程中对接联动,有效构建了“政府-国企”新的公共价值领域和有效的价值传播途径。

作者简介:

王志红:合肥工业大学绿色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

任雪萍:合肥工业大学绿色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所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