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光伏制造业近几年来的跌宕行情,就好似《桃花扇》中这句唱词的演绎一般,昨日尚在大干快上,须臾间,今日市道便已幡然转圜。不少跟风而来的光伏制造业投资者,特别是那些在2010年以后入行的企业,几乎都由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尽管这些后进入者的投入可能也并不算小,但与市场主流企业相比,无论规模、渠道还是品牌都有不小的差距,随着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成型,其前景将越发不明朗。一旦行情向下,这类企业很容易就由于接不到订单而不得不经常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这类企业的共同难题是,如何盘活已经投入的资产和产能?或者说,是该继续加大投入,通过在质量、渠道和品牌上狠下功夫来赶超主流企业抢夺市场一杯羹?还是退出制造业转型其他?
加大投入,除了面临愈加惨烈的竞争和越来越薄的利润空间,还不得不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三角债困局。而转型,除了舍不得已经损失的投入外,亦担心再次踏空此前曾经上演过的财富盛宴。
这并非仅仅是后进入者的困惑。
其实,市场上的一些主流企业同样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甚至更为窘迫——在经营利润长期为负的情况下,却基于已有的品牌、渠道、产能规模或市场占有率乃至企业家的个人名声等原因,而咬牙坚持着,更甚者砸锅卖铁继续加大投入,以期通过“谁更亏得起”的非理性方式留在市场上。
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纠缠于沉没成本的思维误区。
沉没成本的陷阱在于,前期投入越大,投资者越舍不得放弃,即使其投入早已不能产生价值。
正是在这种只盯着已投入成本的思维下,无论企业,还是一些地方政府,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盘活资产上,且不惜为此追加投入,乃至一些“救市”政策的出发点也基于此,而完全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才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如此,除了越陷越深外,还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是更大的成本——机会成本。
毫无疑问,光伏行业的前景正越来越明朗,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但产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却是严重的产能过剩。更重要的是,发展的机遇正在向下游倾斜,目前正是最佳的进入产业下游的窗口期。
这其实是更大的错过不起的成本。
有人说,一个好的投资者,应该是没有记忆的。
沉没成本,正如人们丢不下的过去的记忆,那或者是甜蜜的,或者是痛苦的,但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在今天的抉择,令人难以真正活在当下,令人难以轻装前行。
光伏产业发展至今,正在涌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商业机遇和创新需求,投资者如果想要有所作为,则该果断地丢掉历史的包袱,舍弃那些已如鸡肋般的沉没成本,而专注于创新和新的机遇,才有可能不至于错过一次堪称伟大的能源变革的盛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