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汉能李河君:助推转型 光伏强国

   2015-04-14 中国日报网
58
核心提示:从国际竞争角度看,中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是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优势来源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产业环境。2013年年
        从国际竞争角度看,中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是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光伏产业的低成本优势来源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产业环境。

2013年年中,一张“揭示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逆转”的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与此相伴的是两条消息:第一条是,汇丰银行公布的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预览值为47.7,创11个月以来最低;第二条是,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性扩张,数据机构麦盖提7月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的采购经理指数初值从6月的48.7跳升至18个月以来的最高点—50.1。

中国PMI曲线已经落到欧元区PMI曲线的下方。此消息引发了市场忧虑和中国制造业是否优势尚存的讨论。

最近10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世界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新一轮大规模的深刻调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得到广泛采用,引领产业结构朝着技术密集、知识密集、服务密集的方向升级;以放松管制、强化竞争、要素流动自由化为特征的制度创新扩大了产业发展和全球转移的空间;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标准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社会责任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技术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应减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同时,产业全球转移对发展中国家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正是抓住了世界产业链转移的机会,积极地进行着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得了奇迹般的增长,并逐渐取代英美、日本,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拥有充足且优质的劳动力资源,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培养出了一批创新能力、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国围绕做大做强新能源、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以光伏产业为例,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中、美、欧、日光伏电池产量的数据指标。

电池产量代表了各个经济体在太阳能中游制造环节的势能。2005年,日本的产能为0.762GW,占全球总产量的46%,高居第一。欧盟和美国则分别以28%和9%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第三位。然而到了201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量已经占据全球47.8%的市场份额,取代日本成为第一。欧盟和日本共占近30%的市场份额,成为光伏生产的第二阵营。美国以5.74%的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三阵营。

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的光伏产业因电池和组件的成本急速下降而形成了低成本优势。2006年,光伏电池和组件的成本高达5.4美元/瓦,在中国光伏企业的努力下,2009年降到1.79美元/瓦,2011年降到1.035美元/瓦,2012年则降到0.8美元/瓦。

全球竞争形势已经十分明晰,中国凭借全球领先的技术和所向披靡的大规模制造能力,已经将太阳能技术强国的骨架搭建起来,所缺的无非是血肉—应用。

目前有一种论调,全球制造中心正在向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东南亚转移,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相应的成本优势也会消失。我认为这个观点并不可信。

我一向反对唱衰中国制造业的论调,因为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全球商品的低价格;没有中国光伏制造,欧美国家就需要花费纳税人更多的钱去补贴太阳能,否则新能源发展就会停滞不前,西方国家的人民就会继续生活在传统能源时代。

人力资本并非简单的劳动力人口,更是一个“质”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投资形成的,依附于劳动者人身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蕴含于劳动能力中并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资历及包括创造性在内的其他社会及个人属性的积累”(维基百科)。人力资本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及受教育程度、劳动参与率等因素的变化。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测算,2012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达到41.3万亿元,比2011年增长1.64%。人力资本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为1.31∶1,即平均每1.31元的人力资本存量产生1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在人力资本增长的源泉中,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较小。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总量为9.889亿人,比2011年增长0.4%,但其占人力资本总增长的比例只有24.3%,即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仅为25%左右。并且,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率还在不断降低。根据预测,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约为9.92亿人,比2012年增长0.31%,占人力资本总增长的比例为20.1%,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0%,与2012年相比显著缩小。2013年人力资本总量预计将达到41.9万亿元,比2012年约增长1.53%。

总体来看,1990年以来,中国人力资本存量持续增长。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将下降,但由于教育投入、城镇化率的提高,未来10年仍将呈现增长趋势,人力资本依然是中国中长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针对目前部分制造业出现的“双转移”现象(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以及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曾对媒体表示,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我们面临的挑战。目前,中国的发展成本在上升,有些是刚性的,比如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跨国公司转移到东南亚等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是很正常的,“我们不必惊慌,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比东南亚国家要高,我国仍具备劳动力优势”。而且中国日益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劳工技能水平、先进的基础设施、契约精神、履约效率等构成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启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要转型升级,从低端转向高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增强、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摆脱来料加工的生产模式,不断升级并参与到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据媒体报道,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出口额占全球光伏产品出口额的64.2%。更重要的是,这种巨大的制造规模是建立在高质量和低成本的基础上的,因而这个优势就变得更加突出。依靠技术进步和运营改善,中国光伏产业的成本还会以出乎意料的速度降低。

通过这些年的摸索,中国光伏企业已经找到了适合的经营模式,这也是成本优势之一。一般来说,如果只局限在制造电池组件这一环节,成本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紧张的,但如果进行全产业链经营,企业不仅出售产品,还提供融资、设计、采购、施工、电网连接、发电运营和长期维护的系统服务,则会有更大的盈利空间。2009年3月,南通强生科技公司宣布,它们将在江苏如东港建设国内首座普及型光伏电站,全部使用该公司自己生产的薄膜电池,成本只有使用多晶硅电池的40%。

30多年的“中国制造”为今天的光伏产业赢得了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岂能不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