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入主光伏产业以来,李河君一直试图打造一个光伏帝国。2011年的千亿版图、2014年“121”计划中的2万亿市值,以及全国范围内建立的九大光伏基地、收购四家国际顶级薄膜发电企业,李河君始终在计划着、实施着将汉能打造成光伏界无可匹敌的巨头。
但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显示,光伏并不容易玩得转。在光伏行业突飞猛进的十年前,施正荣和他的尚德集团、彭小峰与他的赛维LDK,先后成为国内最耀眼的明星。但最终的结局是,施正荣和彭小峰分别从首富到一无所有,各自辞去公司董事长职位,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公司被迫重组。
对于这些,意志坚定的李河君仿佛并不在乎。在融资难、产量低的境况下,他的万亿光伏帝国究竟能驶向何方?目前谁也无法说清,只能靠时间去验证。
设计万亿光伏帝国打造完整产业链
从2009年进入光伏领域开始,短短五年间,李河君已在光伏领域耗资千亿元,被同行称为“疯子”。而在李河君还是光伏界“新兵”时,他便毫不吝啬地向外界宣布自己宏伟的计划——2012年实现300万千瓦产能、总投资2000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薄膜发电制造商,并在未来达到1000万千瓦产能。这个数字,是美国第一大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年产值的5倍多。
为达到这个目标,李河君开始频繁地对地方政府进行游说,第一个便是他的老家广东河源市。2009年,汉能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落户河源,投资280亿元,两年后的2011年11月,河源项目投产。
初尝胜果的李河君造访地方政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依靠“三三制”原则,即政府、汉能、银行各出资三分之一的运营模式刺激下,汉能在光伏领域的扩张步伐愈加迅猛。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10年1月到11月,汉能便一口气在国内投建了8个薄膜发电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一千亿元。
在汉能集团的官网上,这八个项目包括海南海口、四川双流、浙江长兴、山东禹城、江苏南京及武进、黑龙江双鸭山、青海海东,加上广东河源,汉能的九大光伏基地分散在全国多地。
汉能称,已建成300万千瓦产能的薄膜太阳能生产制造基地,在建4个全球领先的CIGS薄膜太阳能生产基地。
近日,针对某媒体质疑汉能集团九大光伏基地,汉能声称,除南京基地由于技术路线改为更先进的CIGS路线(汉能德国Solibro技术),而调整建设计划外,其他基地全部建成并投产,目前都在满负荷生产。
2012年,对全球光伏产业而言是痛苦的一年,在2011年即显露出光伏产业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光伏行业出现了大规模倒闭潮,但却给了李河君绝佳的抄底机会。
2012年3月,汉能集团收购了德国Q.cellsSE公司的子公司SolibroGmbh,并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以3000万美金将美国Miasole公司收入囊中。随后,美国AltaDevices公司和GlobalSolarEnergy公司亦先后被其收购。收购的四家公司中,主攻高效柔性薄膜技术的AltaDevices公司和Miasole公司,无疑是汉能集团试图进行技术嫁接的新跳板,而在业内光伏工程师看来,这两家公司研发技术,也的确代表了当前世界的顶尖水平。尽管如此,业内仍然认为,即使汉能收购了全球主流的薄膜发电技术公司,转化效率低的现实依然难以改变。
然而,李河君始终坚信选择薄膜发电是对的。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最初选择哪条技术路线时,公司内部有过做单晶硅发电以及一半做单晶硅一半做薄膜发电的提议,但最终都被自己否决。李河君解释称,尽管知道做单晶硅比薄膜有更多优势,公司也不具备相应技术,“但正是别的公司做不了,我才想做”。
按照李河君自己的构想,他试图打造一条完整的太阳能薄膜产业链:从生产线研发设计到太阳能薄膜电池组件生产,再到应用此项技术的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从国家获得电价补贴,由此实现从投资到收益的完整链条。
正因此,进入2015年后,李河君在汉能内部设立了一个新目标,即在“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市值2万亿元,盈利1000亿元”的“121”计划。
会否步尚德后尘?
当李河君问鼎中国首富并带领汉能集团在光伏市场放光发热时,或许难免会令人想起另两位曾经在这相同领域同样“呼风唤雨”,与他一样坐过首富位置的人物——尚德的施正荣和赛维LDK的彭小峰。
曾几何时,施正荣被认为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其一手创立的尚德集团也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体量一度可与石油企业相抗衡,并在2005年登陆美股,为国内新能源公司开了先河。
公开信息显示,这家在2002年9月完成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光伏公司,凭借着前一年无锡市政府投资的600万美元,逐步从10兆瓦产量提高至年产1000兆瓦,股价也达到了峰值时的90美元,一步一步步入了“天堂”。伴随尚德一起成功的,是公司创始人施正荣,他在2005年登顶中国首富,声誉和财富达到顶峰。但就像所有的流星划过天空那样,施正荣和他的尚德的耀眼光亮只是转瞬即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单晶硅和单晶硅电池的价格急转直下,每公斤价值仅为35美元。欧盟的“双反”让尚德雪上加霜,2011年,贵为全球最大光伏企业的尚德亏损6.14亿元,并在之后的一年出现债务违约,直至2013年宣布破产重组。
彭小峰的传奇始于2005年7月,在随后的两年间,赛维LDK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9.5亿元,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完成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单一发行的最大IPO。由此,彭小峰也从一个普通商人成为中国新能源首富,身家高达400亿元人民币。
但2011年成了赛维LDK的分水岭,像大多数光伏公司那样,公司负债一度超过200亿人民币。2012年,彭小峰辞去赛维LDK首席执行官职务,并在2014年宣布公司资产重组。
梳理施正荣和彭小峰的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发现,2008年,彭小峰曾斥资20亿元美元砸向薄膜发电,施正荣也曾大举进攻这一领域。最终,二人都兵败于此。
尚德和赛维LDK的故事,意味着想要做好光伏生意,并不那么容易。
熟悉光伏领域的人士表示,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问题,尽管从2008年后才出现,也正是这个原因,多家光伏企业亏损乃至倒闭,但真正产生这个果的因,是更早之前就已经种下的。在光伏产业最火热的2005-2006年,全国有31个省600多个城市将光伏作为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光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浮现。
4月29日,光伏分析师顾理?F发布报告称,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达到56GW(1GW=100万千瓦),国内市场将达到18.3GW。报告同时也指出,光伏企业布局将加速淘汰。虽然报告中淘汰的光伏企业是单晶硅发电企业而不是薄膜发电,但相比于单晶硅发电,产能远大于产量、转化率明显偏低的汉能想要做好光伏产业,还要很长的路要走。
看不清的未来
当汉能喊出“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的口号时,或许并未意识到,此时的自己正处于看不见未来的“雾霾”中。
在光伏产业“独树一帜”的汉能,与大多数单晶硅发电企业相比,从起点上已因为技术、资金等问题落后一步。虽然李河君在多个场合频繁提及光伏的未来在于薄膜发电,然而从目前来看,汉能并未取得让人信服的成绩,因此也没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作为分布式光伏发电(特指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运行方式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的代表,汉能即使在今年迎来产能爆发,但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汉能想要“逆袭”尚属艰难。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国内新增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5.04GW,已接近去年全年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
4月30日,光伏领域一专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去年1月召开的国家能源会议上,能源局将新增光伏装机目标锁定14GW,其中地面电站6GW,分布式电站8GW。
“但相关数据显示,当时国内分布式光伏安装累计超过5GW,其中‘金太阳’工程的贡献量占了2/3。假如取消‘金太阳’示范工程,汉能想独立完成8GW的目标不太可能。”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所谓“金太阳”示范工程,是我国为促进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进步与规模化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纳入该工程的项目给予50%-70%的补助。
不过,李河君曾公开宣讲,就连光伏领域的人都没读懂汉能,汉能要做民用移动电源,汉能定位完全不在光伏行业。
汉能要做的薄膜发电需要巨额资金。公开资料显示,光伏企业融资难不止汉能一家,随着光伏发电的逐渐投入增产,所需资金在未来两三年将达到惊人的7000亿元以上。一边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一边则是银行再贷款的审慎,这样的故事与张志熔的熔盛重工有些相似。
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昔日风光一时无两,但最终却在资金流跟不上产能的情况下,选择进行关联交易,利用假象向银行贷款,或者在资本市场融资。最终的结局是熔盛重工无法偿还数百亿元贷款而出局。
但对于汉能而言,一大利好是沪港通、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资金南下将成为必然。而受益于“一带一路”和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以及在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下,汉能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能不能抓住机会,汉能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谁也无法说清。(记者饶守春沈佑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