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Made in China的光伏产品,光伏制造成本和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才远远超出了预期,我国乃至全球光伏应用才有了今天的大发展。
但是,国外老牌企业不可能放任中国竞争对手的成长。他们游说本国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进行封堵,接连发起一波又一波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他们依托自身企业集团优势和国家补贴优势,不惜严重亏损的代价,开始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对我国进行倾销。因此,从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为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商务部对美、韩进口的多晶硅发起“双反”调查。
但事态并未朝我们想象的方向顺利发展。在2014年年初“双反”实施后,多晶硅进口量回落还不到两个月,就又开始恢复增长,并至今始终保持量增价跌的态势。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国外企业规避了“双反”的影响。2014年我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破纪录的10.2万吨,比2103年增长了27%。2015年1~2月,进口量又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9%。
尽管商务部和海关总署随之发文暂停了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的申请,但由于预留了缓冲期,在之后的两周内,突击审批的合同迅速突破了10万吨,超过了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国总进口量。美国REC公司在突击签订了巨量合同后,还得了便宜卖乖,公然宣称“未受到中国‘双反’措施的任何影响”。
允许国外多晶硅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相当于为规避“双反”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严重影响了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下游企业在短期内采购了如此大量的进口原料,意味着同期对国产多晶硅的需求大幅减少。突击审批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陷入了降价也拿不到订单的被动局面。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已从去年年底的15.6万元/吨下滑至13.2万元/吨,甚至低于“双反”终裁公布之前的水平。
那么,减少海外多晶硅进口,国产多晶硅能否在产量和质量上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答案是肯定的。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我国从美韩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达4.3万吨,相比之下,2014年我国多晶硅的实际净增产量达4.8万吨,即国内多晶硅的新增供应完全有能力弥补封堵加工贸易进口带来的美韩供应缺口。若再将2015年7.6万吨/年的新增产能考虑在内,则弥补全年大约7万吨的加工贸易进口缺口也不在话下。同时,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我国多晶硅一线供应商的产品品质已完全达到了国家对于半导体级硅料的标准与定义,而半导体级较太阳能级的纯度要求更高。
显然,国产多晶硅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反之,国外老牌企业则不会永远亏本赚吆喝。不惜亏损以占领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后再改变定价策略,正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如果继续放任其低价倾销,等到国内多晶硅企业丧失与其竞争的能力,他们再重新举起价格“大棒”的时候,一切就都太晚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