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不少太阳能出口企业反映“自己吃了哑巴亏”。他们表示,最近因为欧元贬值,导致年初签订了欧洲订单的企业少赚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人民币。这些企业负责人说:“货还是那些货,国内生产成本也一分没降,利润却缩水了。”江苏常州一家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的公司负责人透露说:“当时签合同时,欧元兑人民币的汇率还很高,虽然比2009年第四季度的1欧元对10多元人民币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比美元结算合适,因此双方约定用欧元结算。”但让这些企业始料未及的是,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元汇率从年初到现在下跌了14.5%%。记者从中国银行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表上发现,去年至今年年初,欧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一直维持在1:9.8以上,但到今年5月5日,汇率突然跌破1:9大关,之后的两个月一直下跌,目前维持在1:8.4左右。
像这样“倒霉”的企业并不少。以我国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其80%%以上的市场都在欧洲,这些光伏企业出口合同又大多以欧元结算。根据投行瑞士信贷的最新预测,未来3个月内欧元兑美元汇率将触及低位。业内人士估算,欧元贬值可能导致国内太阳能行业整体蒸发上亿美元的收入。
面对已经或即将蒸发的钱款,中国太阳能出口企业该怎么办?
企业期盼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
有数据显示,欧元在2008年6月曾经大幅下跌,3个月时间,欧元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21%,兑人民币贬值的速度更是超过美元。进入2010年,历史再次重演。汇率变动是企业没办法控制的,对政府来说,也是个烫手山芋。政府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保证人民币的稳定,但是现在是市场规律下的被动升值,实属无奈。
金融专家建议,如果企业有长期且稳定的客户,可以在签订合同时要求结算时用某个较高点的固定汇率,或者在合同中标注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时用美元付款,但无论何种方式只能规避一部分风险。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避免损失的方法是用汇率相对稳定的美元计价、美元结算。不过,即便以这种方式规避欧元贬值冲击,出口企业仍有担忧,欧元贬值会影响到采购商下单,加上欧盟市场消费依然疲软,欧盟订单会明显减少。
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表示,将会进一步关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情况,适时完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然而,在出口企业心中,完善贸易政策,不如将人民币结算国际化。“倘若人民币能够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将为我们这些出口企业带来更直观的效益。”太阳能出口企业表达出所有外贸企业的心声。
但业内专家认为,太阳能出口企业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依靠国家出台的政策,还需要从自身下手,调整销售方向、树立品牌形象、不断创造和改良产品。
抓住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
尽管前几年中国光伏出口企业比内销企业红火得多,但“两头在外”的产业结构,如今让这些企业变得十分尴尬。美、日、德等国家掌握了硅料的生产技术,垄断了全球的多晶硅料供应,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最丰厚的利润,同时又是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最大需求方。然而,国内出口企业却只能分得微薄的加工利润,而且生产太阳能设备的企业还面临如何处理污染物的困扰,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太阳能热水器出口企业也没能幸运多少,大多数是贴牌生产,少数品牌企业也因各国的补贴政策,连连败阵。
面对这般情景,一些出口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有些企业已经初见成效。随着政府推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很多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尝到了“甜头”。斯蒂特太阳能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企业将部分产品转为内销后,销量不错。在2009年还被列入了家电下乡目录,开拓了农村市场。嘉兴市太阳能协会秘书长徐朱灵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住房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看重的事情之一。随着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推行,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需求太阳能产品最多的国家之一。因此,太阳能企业出口转内销,尽管还要面临国内市场的优胜劣汰,但经过此番行业洗牌后,未来必能抓住太阳能需求大国的市场。
塑造品牌是行业发展最终选择
对于今后太阳能出口企业的发展方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塑造品牌是当务之急。”那些技术含量低、贴牌、仿制品将被整个行业淘汰。太阳能出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惟有从品牌创建入手。
山东力诺瑞特总经理文哲亮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品牌价值在未来太阳能行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家企业最初也是将海外市场作为发展的重点,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该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文哲亮表示,企业要非常注重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对品牌的爱护。力诺瑞特不仅引进了德国世界先进的太阳能技术,而且进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了太阳能的核心技术,更将德国人严谨的工作作风应用到生产、服务的每一个细节。
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市场,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出局,留下来的则是在品牌、技术、渠道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关键仍在技术升级与创新
目前,全球太阳能应用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谁在这个阶段加大了对光伏行业的投入和支持,谁就会在今后的竞争与发展中掌握行业的制高点。业内专家认为,技术的每一次升级与创新,对太阳能企业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太阳能出口企业中,没有几家愿意踏踏实实地研发太阳能技术。虽然很多出口企业声称自己的技术实力雄厚,但是真正组建研发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却凤毛麟角。“我们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恐怕只占营业额的1%%。”一家太阳能出口企业老板坦言。不足1%%的研发投入,如何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世界中生存?
“技术创新不是一家企业就能完成的,需要整个行业内的专家、同行共同努力。”也有专家这样认为,但无论怎样,专家们一致表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升级与创新。本报记者韩戴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