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概念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报告出现起,各行业就掀起了一场结合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产业发展探索和讨论。作为辅助手段,互联网可以赋予光伏产业一双助飞的翅膀;不过光伏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源,仍是对光伏系统自身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光伏产业的核心仍是提升系统效率和电网友好性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成绩斐然。高速成长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摸索解决,但是,留给光伏产业的核心的问题只有两个:如何让光伏发电更高效?如何让享用光伏电力更便利?
第一个问题就是系统效率的提升,当前的光伏组件对太阳能的转换效率不到20%,组件发出的直流电到并入电网的交流电的转换效率约80%,从整体系统的角度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个问题就是电网友好性,通过技术发展克服太阳能间歇性对光伏发电的影响,在电能指标上达到传统能源的标准,才能真正融入公共电网而为生产生活便利享用。对这两个问题的持续研究和解决,还是得依靠产业自身在光伏系统优化、关键部件研发等创新工作。
光伏电站一旦建成,最理想的状态也是保持可行性报告中的发电效益,能改变的参数几乎没有,后期发现的重大缺陷也只能通过重复投入纠正,互联网在这里帮不上什么忙。所以,保障发电效益,最关键的还是早期的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和质量把控,这也是产业发展、电站投资的核心所在。
电站运维是“互联网+”在光伏产业的价值切入点
光伏电站的运维,是在百亩范围内检测维护成千上万的器件设备,而且人力资源有限。这是施展信息化技术的天然平台,业内企业在升级“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时,不约而同都以此为突破口。
其实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与通讯技术结合紧密,电站需要在短时间内响应电网的调度指令,并协调电站范围内数以万计的器件设备以最优的方式执行,本身就是对通讯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如果对电站运维的“互联网+”还只是停留在电站内某一线路松动的实时定位,那就只是对已有模式和功能的重新包装和概念炒作,并没有发掘到融合“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大数据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结合海量的电站运维历史数据库,对比实时所收集电站运维信息,实现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和维护提示,和异常表现的快速专业分析,才是“互联网+”在电站运维的真正优势融合。光伏运维企业应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如果对所采集的数据没有筛选、没有对比分析,再先进的通信技术也只是数据通道。
“互联网+”给光伏产业带来的更大空间在于未来的电站资产化和能源交易
作为光伏产业的下游环节,光伏电站本质上还是一种投资行为,除了当前的自发自用和对电网售电以外,未来在碳排放交易、能源交易等方面都有可观的投资前景。提升光伏电站的投资价值,是拉动光伏产业最有效的方式。跨界融合大数据的“互联网+”,将有助于可再生能源市场的便利交易、电站资产评估,是光伏实现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是业主对光伏电站实现资产管理的重要平台。
具备资产管理、金融投资功能的大数据收集和平台建立,将是光伏产业“互联网+”的未来价值点之一。有了适合金融的大数据,就可以逐步推进光伏电站发电量收益保险、电站资产及收益评估等,为进一步的投资资产的可流动性提供基础,而这些都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和大数据特征来实现。
越是跨界,光伏企业就越要牢牢把握产业的核心和自身的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提升系统发电量和电网友好性,通过完善丰富数据库提升故障预判和运维能力。不能不切实际的舍本逐末,迷失创新的重点和方向,片面指望自动化手段和跨界思维会给光伏带来巨大效益。特别是随着国内分布式光伏起步,很多新进入者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多元投资主体,对光伏产业的理解还很感性。因此,光伏主流企业更应该注重务实、客观、和对行业的健康引导。
对于成立于1997年的阳光电源,其专注于光伏系统研究近二十年,全球累计应用超过17GW,是国内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核心产品光伏组串逆变器和集中逆变器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转换效率超过99%。2015年推出的智慧光伏云,是集团级光伏电站运维平台,设计容量100GW,2015年预计将接入3GW。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