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光伏行业“价格杀手”之称的苗连生正式卸任英利集团董事长一职,从台前开始转向幕后。而英利这家曾经遭遇困难的中国光伏巨头,正在努力从困境中抽身出来。
如约卸任
7月15日,英利官方微博发表《从规范称谓说起》的文章,称关于英利控股,对于已经退出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不再称呼其职务。见到苗连生,以后可称呼其为“老苗”而不再是“苗总”或者“领导”。
此前,在英利内部体系中,习惯于称呼苗连生为“领导”,与其他管理人员的“X总”区别开来。
按照该文章显示,苗连生已经不再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新金融观察记者求证得知,英利创始人苗连生已经卸任集团董事长一职,开始逐渐从台前转向幕后。英利内部文件显示:“此次重大管理变革,重新设计组织构架,原则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集团与各运营单位的责权利。”
知情者介绍,苗连生在卸任集团董事长之后,将会任英利控股总裁,不再直接管理英利集团的具体事物,“控股是虚拟公司,只有4-5个人,主要管战略和发展方向”。新金融观察记者查询英利集团官网,目前并未有关于英利投资的相关资料。
该文章同时表示:“这次老苗带头,提出已退出一线岗位的管理人员,不再称呼其职务,这给集团作了一个示范和表率,有利于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破除日常中的不良习气,同时也推动从一线管理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观念上、行动上退下来,架子放下来。”
从1987年创办英利集团开始,将近30年时间,苗连生一直担任着集团的核心管理者,这是首次转向幕后。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苗连生就曾经向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在2015年之后,将退居二线,“到那时,养养猪、种种菜、钓钓鱼、养养狗将是我的"工作重心"。
“这次卸任集团董事长职务,可以说就是按照他的规划来的。”英利集团宣传部王志新介绍。
目前,英利集团旗下除了光伏组件制造之外,还涉及物流、农业、光伏电站建设、融资租赁等产业领域。
曾创造多项第一
在中国乃至世界光伏组件制造领域,苗连生创建的英利,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苗本人的鲜明个性以及敢为人先的举动,使英利的影响力从光伏组件生产制造跨向其他领域。
1987年英利集团成立,1998年进入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1999年承接国家第一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2007年6月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企业,这是英利从进入光伏开始到逐渐登上行业顶峰的历史。2012年英利光伏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后被另一家中国企业天合光能超过。
创始人的个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文化基因?从苗连生和英利身上可见一斑。多年的军旅生涯,使苗连生身上带着浓郁的军人情结,这不仅从每天早晨其站在工厂大门口向员工问好上可以得到验证,更从英利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中时时展示出来。而英利的原本意思“英勇胜利”更是带着浓厚的军人味道。
从个人历程上看,当兵、转业、干个体,苗连生准确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甚至有些另类。在英利集团的历史记录里,一幅苗连生年轻时的照片被摆在显眼的位置。照片中戴着黑色蛤蟆镜、烫着一头卷发、留着大鬓角的苗连生正在向顾客推销他的化妆品。旁人介绍说:“这是苗总最喜欢的一幅照片,一直珍藏着。”
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出现的“中国英利”是英利最成功的营销,中国企业第一次赞助世界杯这种高等级体育赛事,使苗连生和英利从河北保定一步跨越到风口浪尖。
在全球,已有超过15吉瓦的英利光伏组件为各类用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7%左右,平均每年可发电180亿度。
有人将天合高纪凡、赛维彭小峰、尚德施正荣、英利苗连生合称为中国光伏领域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四人不仅是行业里面成功的典范,同样先后引领着行业发展的脚步。但除了天合之外的其他三家都陷入过困境,英利同样未能幸免。
继任者压力不小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在苗连生卸任之后,英利集团董事长一职由王向东担任。此前,在一篇名为《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中国光伏大有可为》的署名文章中,作者王向东的身份介绍中,已经显示其为英利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这就意味着,苗连生卸任董事长一职已经有一段日子,但并未引起广泛注意。而在三年前,苗连生选定的五位继承者之中,王向东曾经排在第一位。
资料显示,王向东现任英利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在2001年加入英利之前,他先后担任保定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保定煤业公司和保定市污水处理厂总会计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和河北大学,并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硕士学位,是英利的重要元老之一。
留给王向东的担子并不轻松。因为旗下光伏组件原材料多晶硅价格的快速下滑和较高的融资成本,致使英利负债百亿元,苗连生曾表示,以全部身家投入到企业,与企业共进退。
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其股价最低时仅为1美元上下,后经过一系列调整和在利好消息下,目前英利在美国股价接近4美元。
英利绿色能源消息显示,2016年一季度英利绿色能源组件发货量508.1兆瓦,达到公司此前预计的480-510兆瓦,实现净利润约7960万元,这是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首次实现盈利。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