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电力需求放缓下的光伏行业创新空间

   2016-04-27 太阳能发电杂志
54
核心提示:作为一个正在打破垄断的行业,能源行业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创新的空间,国家能源局给出了自己的方向。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16年

作为一个正在打破垄断的行业,能源行业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创新的空间,国家能源局给出了自己的方向。

在《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列出了予以鼓励发展的一些新型消费业态。大体围绕三个主要方面,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以及实施电能替代。

其中,较为受到关注的是第二个,也即“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作为去年曾炙手可热但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的热门概念,在今年是否会有实际进展,值得关注。

而从国家能源局给出的大框架来看,“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可谓内涵丰富,大到城市的管理,小到能源的交易,以及电动汽车应用新模式。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上述较为新潮的概念外,对于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企业而言,如何寻求一些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行业内存在的问题,比如调峰、就地消纳等,也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则表示,要探索风电、光伏就地消纳利用的商业新模式。统筹解决弃风、弃光、弃水等行业发展突出问题,探索试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管理机制。

行业软肋下的创新机会

对于能源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而言,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二。其一,是总体需求放缓;其二,则是在这一背景下,不同电源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主要体现在火电与清洁能源的核能、风电、光伏等之间。

而对于清洁能源来说,尽管有着政策上的倾斜以及环保的需要,但在经济放缓背景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等问题的综合考量下,尤其是在部分清洁能源依然要靠大量补贴才能生存的情况下,与火电开始直接存在利益冲突,清洁能源的胜算有几成,可能是个未知数。

因此,对于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而言,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一味的指望政策上的倾斜和眷顾,可能将越来越不现实。所以,还是要自找出路,包括尽早的解决发电不稳定以及间歇性等天生的弱势。

具体来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包括增加相应的调峰电站、储能设备或者是找到与之匹配的电力需求方。

在调峰方面,国家能源局则表示,鼓励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适度加快规划内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热电联产机组参与调峰,鼓励发展背压式热电联产以及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储能技术突破,促进规模化参与调峰应用。

此外,在电力调度方面,能源局还称,将出台节能低碳发电调度办法,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合理调整燃煤机组调峰秩序。

在就地消纳方面,则要创新分布式能源运营模式,鼓励发展融合储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先进微电网。完善各类资源综合利用机组财政支持政策。

“互联网+”智慧能源或有实质进展

除了行业内一些棘手的问题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外,另外的创新空间,则来自于电力消费的扩大以及如何更好的管理等方面。

国家能源局给出的予以鼓励发展的一些新型消费业态,则包括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以及实施电能替代三个主要方面。

具体而言,在“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中,既包括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小镇,也包括发展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智慧用能新模式以及绿色能源灵活交易的市场模式等。

此外,还包括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以及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建设等。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智慧能源行动的具体进展,可能还要依赖整个电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尤其是诸如能源互联网以及能源交易市场等业务模式。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后者的想象空间也更大,包括随着售电侧的逐步放开而带来的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多,基于用户侧的能源互联网的市场机会将会逐步显现。从国际市场看,在一个发电、售电主体多元化的电力市场中,将衍生出各种新的业务机会以及业务模式,其中较为可行的就包括基于售电侧竞争主体增多而衍生的各种服务。

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已经有所出现。以美国Opower公司为例,自2007年成立以来,其业务主要包括为用电方提供节能服务建议、为能源企业提供与客户互动功能以及最近推出的恒温器管理,并向智能家居领域迈进。

而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在电改方面,获准开展电力市场试点的地区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包括在京津冀、南方等区域,以及贵州、云南、山西等省开展试点。其交易范围等方面也将有所扩大,包括稳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等电力中长期交易,开展电力现货市场试点,拓展交易范围、交易规模,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在售电侧方面,也将推进放开售电业务和增量配电投资业务,在广东、重庆等地开展售电侧专项改革试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