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李河君:汉能将浴火重生 感谢做空者

   2016-04-22 华夏能源网
48
核心提示:漩涡之中的汉能集团,能否安然度过这场危机?当外界所有疑问者都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再一

漩涡之中的汉能集团,能否安然度过这场危机?

当外界所有疑问者都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李河君再一次出现了公众视野中。

4月20日,在第十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李河君以全联新能源商会会长的身份做了开幕致辞。站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巨大舞台中心,李河君状态良好、谈笑风生,似乎宣告着这场因做空导致公司股价暴跌的事件已烟消云散!

“我觉得辉煌两个字不是特别合适,应该是艰苦十年论经济增长。”在开始演讲前,李河君首先对本届论坛“庆辉煌十年,论创新增长”的主题做了个轻微的调侃。面对汉能和新能源行业面临的诸多“艰苦”,李河君分享了三点意见:

一、新能源目前产业需求表明,全球经济调整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面临新的一轮增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新能源产业将面临技术革命,传统的能源竞争都是资源的竞争,哪里有油、煤我们都去抢夺。新时代的能源竞争和传统的能源竞争完全不一样,谁拥有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能源。所以,现在的竞争方式和传统的完全不一样,是颠覆性的。

近年来,我们国家也出台了一大堆法律政策支持新能源。4月1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开公布了新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年到2030年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路线图。这些情况都表明国家已经把新能源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突破口,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低碳是主要的方向。

二、新能源产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

70年代初的时候,一位沙特的石油部长说了一句非常有远见的话,石器时代的终终结不是没有石头,石油时代也不是我们用完石油而终结。技术的进步、产业的竞争,将导致新能源成本的不断下降,进步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

2006年我们成立的时候,新能源发电度电成本要3到4块钱,那时候有一个观点,从3、4块降到一块钱,需要30年的时间。实际上的情况是什么呢?5、6年的时间就降下来了,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多了。哪天新能源到了五毛钱的时候,油和煤就面临很大挑战,其实现在成本已经到了七毛钱。

三、新能源产业将带来消费革命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在北京装了一个三千瓦的太阳能,大概投资三万块钱左右,在国家支持下,大概是七八年收回成本。现在每家每户分布式能源国家在推动,很多家庭安装以后,用电就不靠电网了,电力的生产、消费模式在改变。

我是做薄膜的,薄膜发电太阳能我们投了很多钱。现在薄膜发电本质核心是移动能源,薄膜发电我们理解的是一个芯片,利用能源方式是反向的。传统能源是靠大电网集中供电,现在分布式发电,本质上是和传统能源相反,所以新能源的前景是非常大的。

从这些讲话中可以看出,李河君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是有不少自己的独到思考的。对于汉能坚持的薄膜技术路线,李河君信心满满。在他看来,产业革命带来的消费革命,将给新能源发展带来巨大的前景。

但是,美好前景面前的汉能,眼下面临的困难也不会小。3月31日晚,汉能薄膜发布的2015年度业绩报告显示,全年亏损122.33亿港元,亏损幅度出乎业内人士意料。营收下降,债务重压,风声鹤唳中的汉能颇有风雨飘摇之势,似乎下一秒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不过,从目前的各种情况看,汉能反而倒是逐步显示出了复苏迹象,公司的业务发展慢慢击碎了“汉能要倒”的传言。或许也正是如此,李河君才有了心情与底气在昨天的致辞中讲完大形势后,主动给在座的企业家分享起了“企业不死”这个话题。

这很显然是有感而发,颇有感触良多之意。在他看来,企业不死要做到四点:

第一个不死就是千万不要给官员送钱,这是底线。

第二个是低负债率,或者不负债。其实企业的危机我们体会很深刻,本质上是负债的危机,没有负债哪来的危机呢?

第三个是控制自己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有资料表明,企业死亡50%以上是过度扩张造成的,控制节奏非常重要。

第四个是要专注做一个行业,有些企业什么都干,但是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多企业这么想,因为我有很多板块。但是后面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没有太阳哪里也不亮。就是说,必须有自己的主业,任何人做到自己的核心主业比别人强,企业就能先不死。

回首这一场危机,无论对于汉能还是李河君本人,需要思考的东西都很多。

对于汉能的明天,李河君表示:我们的情况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在遭遇本次危机后,汉能又能否真的如“不死鸟”一般,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业界正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