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习大大批示:光伏电站补贴拖欠报告说了什么

   2016-01-04 光伏們
49
核心提示: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一份汇报材料被递交至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习主席阅读批示完后,这份材料又获得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一份汇报材料被递交至国家主席习近平手中,习主席阅读批示完后,这份材料又获得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张高丽的批示,批示后的报告被发至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

受该批示的推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召开多次讨论会,商讨如何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弃风限电等问题。近期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多个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政策与此次国家领导人对该文件的批示有一定的关系。

该汇报材料获得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以及晶科能源、阳光电源、阿特斯、联合光伏、海润光伏、天合光能六家企业的联合盖章。

以下为汇报材料全文,该文件经修改后上报,最终上报文件与下文有少量出入。

关于光伏电站电费久拖不决的紧急报告

尊敬的习主席: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快速发展,为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提升新能源消费占比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您以博大胸襟与智慧阐述了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指引和激励着广大可再生能源工作者。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积装机量将突破4300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但由于光伏电站电价补贴的长期拖欠,严重危及着行业的未来发展。

一、光伏发电补贴拖欠情况

补贴拖欠金额超过100亿元。根据《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2]102号)、《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等相关政策规定,光伏发电项目可及时申报取得上网电价补贴。但自财政部2013年9月组织第五批《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项目申报之后就停止了相关申报。依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度新增光伏电站并网容量达到1060万千瓦,加上2015年新建项目,截至2015年9月,已有超过20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未能获得补贴资金,总的拖欠金额已超过100亿元。

补贴发放的程序及周期冗长。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程序是:由地方财政、价格和能源部门初审,经国家财政部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三家审批,然后再由中央财政拨付至地方省市县区级财政,继而发放至发电企业或由电网企业代付。申报程序繁琐,资金调配周期长(从申报到公示结果一般跨时一年,加上申报等待及资金拨付时间,实际周期会更长)。

二、补贴资金拖欠引发的问题和危害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大国责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30年达到20%的目标。光伏发电的开发利用则是支撑该目标实现的主要途径之一。如补贴拖欠持续下去,光伏电站开发投资进程将会受阻,导致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也会影响我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减排承诺,若西方媒体和组织就此在今年的巴黎气候峰会上对我国节能减排举措和诚意提出质疑,我方将会陷入被动。

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在光伏电价的补贴资金兑现上,行动迟缓,未能落实发放,降低了社会各界对新能源事业发展的信心,并损伤了政府信用。

三、建议措施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启动历史拖欠的支付工作。目前,光伏发电补贴拖欠时间已经超过两年,且无法得到政府关于解决拖欠问题的方案和明确时间,希望能尽快重新启动相关的支付工作,及时缓解有关企业的资金困难。同时,科学制定可再生能源基金发放机制,由“以收定支”改为“以支定收”,解决好资金收支问题。

坚定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信心。建议由国务院指定牵头单位,明确并细化各部委职责与义务,加强各部委间的统筹配合,简化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申报、拨付程序,建立高效的补贴申报审批管理流程,确保补贴资金能及时到位,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以上妥否,恳请阅批为盼!

该文件形成于2015年11月下旬,据悉各相关部委正积极推进与可再生能源有关的多项政策制定,从各个角度来保障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转型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