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开始,光伏产业整体回暖,继续稳定增长,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光伏电站投融资市场备受资本青睐。
2015年上半年,光伏电站组件制造商前20名几乎全部涉足下游电站开发业务。A股光伏概念股中,被用于光伏电站的募集金额达到260亿元。更多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本进入光伏领域,光伏电站投融资成为投资商、发电企业最关心话题。
产业环境向好光伏投资向应用端转移
去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今年3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6月,能源局、工信部、认监委三部门再次联合下发《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光伏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条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已达7.73GW;全国累计装机量35.78GW;上网电量173亿千瓦时,占比0.6%;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在工业总体下行的大环境下,光伏产业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达30%。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业绩较好的前十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过15%,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向记者表示,在光伏投资领域,企业投资热情高涨,已从早期的“制造环节”逐渐向“光伏应用环节”转移,除金融机构外,很多传统行业企业如江苏旷达等也进入光伏投资领域。同时,光伏应用也呈多样化融合发展趋势,如光伏与扶贫、农业、环境、气候结合等。
由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能源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显示,到2050年,光伏电站建设目标是2700GW,即中国已建电站规模的一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平均每年光伏电站增加量将不少于75GW,资金需求约5250亿元人民币。光伏产业投融资需求潜力巨大。
传统金融滞后未能满足光伏融资需求
去年央行发布的《2014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当年全社会融资总额是16.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9.4%;实体经济通过金融机构表外的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5%;直接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17.3%。在直接融资中,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融资两项合计2.86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2.43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50亿元。
通过数据可以看到,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中的债券融资,约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5%:在不包括国有企业执行的大型国家项目融资的前提下,中国企业融资总额的95%是要靠以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然而,这种以传统金融思维为基础的融资结构,与光伏产业巨大且超高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事实上,光伏产业可抵押资产规模的增长也远远落后于融资需求的增长,光伏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非常有限。以隆基股份为例,2013年12月31日其资产总计是46.8亿,而一年之后即2014年12月31日已达64.4亿,增长幅度为37%。同期,海润的数字是134.7亿元、155.6亿元,增长幅度为15.5%。
“光伏电站建设的增长速度在过去一直保持每年100%,未来也不会低于50%。以光伏电站投资回收期10年计算,相对光伏产业超高速的发展,光伏企业可抵押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严重落后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红炜在9月7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光伏电站投融资论坛上表示。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决心坚定,然而根据发展目标所需的融资规模却十分巨大,已有的传统金融思维满足不了这一需求,一个光伏投融资创新市场也必然应运而生。
金融创新发力信贷与资本市场两手抓
作为光伏产业投融资的解决之道,当前金融创新被寄予厚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贷市场,一个是资本市场。
在信贷市场上,金融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今年6月,江苏银行下发《江苏银行光伏发电项目贷款指引方案》,成为全国首家推出“光伏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根据该方案,光伏企业可获得最长达8年的项目贷款,并由江苏各分行设专人负责该业务。这一举措不仅创新了以收费权和光伏发电设备分别质押和抵押的担保方式,在还款方面,因按照对应的光伏电站项目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合理确定还款计划,同时接受借款人利用其它收入来源(如财政补助资金等)偿还贷款本息,企业还款压力得以减少。
在资本市场上,金融产品创新度和丰富度也已走在其他产业前面。互联网金融方面,如2014年初,联合光伏就已推出1000万以光伏电站为投资方向的“众筹”产品,首创国内规模经济的“众筹”先例。2015年1月,SPI公司推出“绿能宝”系列产品,通过为企业提供“过桥融资+EPC全程服务”的实物融资租赁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此外,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借助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围绕资产证券化的大方向,不少光伏企业也已推出各种创新金融产品。如阿特斯、晶科、保利协鑫等企业都在探讨和尝试推出ABS、YieldCo等国际最新金融创新产品。
对此,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向记者表示,“当前,各类资本也在积极研究光伏电站投融资市场,这包括民间财富、对冲基金、私募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等,但他们并不急于投资光伏电站,而希望借助互联网金融进入这一市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