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汉能控股集团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

   2016-06-08 重庆晚报
61
核心提示:据悉汉能控股集团去年获得中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6.36亿元人民币贷款,这也是光伏行业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国家专项建设基金

据悉汉能控股集团去年获得中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6.36亿元人民币贷款,这也是光伏行业中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获得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从资金到位到对外公布,时间差算起来有半年左右,汉能控股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获国家资金支持方面,持较为谨慎态度。

事实上国家专项建设基金设立的意义重大。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是国家在积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下,针对“看得准、有回报”、不新增过剩产能、科技领先、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或项目,设立专项建设基金进行有效投资,以低息资本金的投资直接注入项目,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进行专项发展扶持,解决项目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2015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披露了官方促投资稳增长的十大举措,排在第一位的正是“迅速投放专项建设基金”,这被认为是“供给侧改革”及经济下行压力下的稳增长的积极重大举措。

2010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能源产业是七个重点领域之一,并且提出“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 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将“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支持新型薄膜电池”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2015 年 6 月,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意见》(国能新能〔2015〕194 号),通知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通过制定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速淘汰技术落后产品,支持先进技术产品扩大市场,通过市场准入标准的循环递进加速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 2015 年底,工信部发布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 (2015年)》,明确提出了“支持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发,特别是大规模柔性铜铟镓硒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提升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及时跟进高效率砷化镓及有机薄膜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都把太阳能电池作为鼓励类发展的内容。国家的宏观政策和产业规划均将光伏产业尤其是新型薄膜太阳能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规划。

政府相助发展潜力巨大的光伏产业,并非中国独有。比如作为汉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对手,美国第一太阳能企业(First Solar)多年间累计获得美国政府的资金扶持高达80亿美元的补贴和低息贷款(500亿人民币左右),其政府扶持力度之大,冠盖全球。但从企业市值衡量,第一太阳能企业与中国的汉能还差几个量级,这同时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光伏太阳能领域的现状。

“面向未来”的薄膜太阳能发电

为支持总统的气候行动计划,美国能源部不久前又宣布新增40亿美元贷款担保以支持本国的创新性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源项目。

美国能源部部长Ernest Moniz说,“正如总统在气候行动计划中所强调,为减少碳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孩子的未来,采取综合性能源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清洁、低碳能源方面的投资也会提供经济机会。通过以前的贷款担保和其它投资,能源部已经帮助启动或助推了包括公用事业规模的风能、太阳能、核能和低碳化石能源在内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在此次贷款担保的推动下,我们定将取得新的成就。”

新增的40亿美金是在300美金的政府专项扶持资金的基础上追加的。作为创新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MIT)2015年发布的《太阳能未来》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于传统晶硅的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可以减少光伏材料的使用、有效降低制造投入,随着技术突破,用社会可接受的价格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将成为现实,并呼吁美国政府转向支持这种“面向未来”的技术,降低晶硅电池投入,因为这种“短期研究”已没有太大价值。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较大的薄膜电池生产商主要有美国First Solar,日本Solar Frontier、Sharp Solar和中国Hanergy汉能等企业,但目前其装机容量与晶硅相比有较大差距。但麻省理工在上述报告中表示,尽管晶硅主宰当下全球光伏产业,然而在竞争激烈的电力批发市场,太阳能发电成本必须要保持持续下降趋势,就目前来看,薄膜发电的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潜力巨大。

此次汉能控股集团宣布获得的政府支持的贷款资金将用于山东淄博年产60万千瓦、全球技术领先的铜銦鎵硒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的建设,而非传统太阳能电池所用的硅技术。

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个“光伏领跑者计划”,这是中国国家能源局每年实行的光伏扶持专项计划,“领跑者”计划将通过建设先进技术光伏发电示范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方式实施。

就在不久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公布了光伏“领跑者”认证计划第一批申请企业名单。本次“领跑者”认证计划参与企业共有73家,其中光伏组件企业就有23家。但是,业内专家却一眼看出,对于“领跑者”,几乎所有企业申报的技术类型都是晶硅,专注薄膜技术的,仅有汉能控股集团1家。虽然光伏产业中晶硅和薄膜作为完全不同、各有千秋的两种技术路线,晶硅更适合大型地面电站,而“轻、薄、柔”的薄膜电池的弱光发电性好、热敏感度低、综合发电量高,质量轻、可以弯曲,应用更加广泛的分布式及民用光伏产品。作为公认的太阳能领域的二代技术,薄膜太阳能已经成为欧美重点扶持的技术。但是,中国23比1的现象充分说明,在朝阳产业的薄膜太阳能领域,中国再次可能面临被欧美甩下的危险。

用薄膜发电技术推动供给侧改革

许多人持有这样的印象:中国光伏产业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中国的晶硅太阳能发电的产能就已经过剩了。

“2020年光伏发电规模目标已明确从之前的1亿千瓦上调50%到1.5亿千瓦。”在2015年10月13日召开的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董秀芬透露。

这样的一个光伏发电目标似乎也预示着,中国的光伏产业的春天正在过来。

事实上,大干快上的晶硅发电产能在中国存在着过剩现象,这也是造成金融机构对整个光伏产业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技术的敏感性,金融机构向来是滞后的。

在麻省理工的《太阳能的未来》中谈到,在美国,光伏系统的非模块或平衡系统(BOS)成本占到太阳能地面电站价格的65%,在普通住宅使用的屋顶太阳能方面,BOS更是占到85%的成本。薄膜技术是在玻璃、塑料或金属等基底上沉积上一层或多层很薄的光伏材料,这种工艺可以减少系统的材料使用,降低制造支出。所以薄膜技术是太阳能实现成本大幅下降的最可能途径。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业,也是全球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先的汉能集团,其领导人李河君创造性的提出了“移动能源+”战略,其在2016年三月份谈到“供给侧改革时,说到在太阳能发电领域,薄膜发电的技术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太阳能无处不在,这也决定了太阳能发电具有移动性。薄膜发电以其轻柔薄及弱光性等特质,薄膜发电的芯片能够广泛地被用在电动汽车、无人机、手机、户外用品、航天器等领域,最终形成用电供电一体化的集成终端产品。”李河君这样表示。

全太阳能动力汽车将颠覆电动车依赖充电桩方式,掀起行业风暴

作为移动能源的应用,汉能第一辆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曾在2015年10月北京的“双创周”上亮相,着实吸引了一下人们的眼球,连参加“双创周”的克强总理也驻足观看询问。

据悉,汉能集团将在2016年7月2号正式对外发布“全太阳能动力汽车”,据悉投入巨额资金打造的该车主要依靠太阳能电力驱动,是可驾乘的“动态”实样车。可见,汉能的太阳能动力汽车已经不再停留在概念上。

在早前关于第一辆汉能太阳能汽车的描绘中,这款车的前舱盖、顶部以及尾部均大面积铺设太阳能电池,并且前舱盖可延伸拓展太阳能电池使用面积,最大有效面积达到6平方米,这款车每年依靠所获取的太阳能电力,能够满足城市一般家庭车辆年出行2万公里量的基本要求,但其车辆参数细节目前不得而知,值得期待。

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0万辆,预计到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1000万辆。2014年中国销售新能源7.5万辆,较2013年增长3.2倍,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车市场。而太阳能全动力汽车的加入,对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又是一个大大的提升。

“太阳能全动力汽车的推出,主要还是得益于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伴随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商业化的量产,走进普通家庭并不遥远。”汉能控股主管汽车业务的副总裁高卫民介绍说。

据悉,目前,汉能的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最高转换效率达到17.3%,砷化镓(GaAs)电池的转换效率最高达到31.6%,均为全球第一,这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什么是核心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就是告诉你你也做不到的技术”汉能控股董事会主席李河君自己对核心技术的理解。随着大规模市场应用、技术工艺的提升优化和装备国产化,薄膜太阳能发电产品的成本将快速下降,其相随的光伏应用产品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和生活,才是中国光伏产业的福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