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三五之后的光伏行业将如何转型

   2016-06-14 太阳能新闻网
53
核心提示:2015年,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90%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近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突破50吉瓦,累计装机

2015年,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90%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这是近4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突破50吉瓦,累计装机超过230吉瓦。在世界经济保持3%以上的增速情况下,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资重点,从新兴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

2015年,中国在亚洲市场稳居领跑位置,以43吉瓦的装机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最大的国家。光伏“十三五”装机目标明确规定,到2020年,中国光伏装机要实现1.5亿千瓦。

“十三五”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启动期,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能源消费进入换档期。作为光伏制造大国和应用大国,光伏在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技术产业升级、管理体系和电网配套体系健全完善方面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解决上述问题,有三条途径:

一、技术创新推动成本下降,跨界合作加速能源转型

近年,我国多晶硅生产研发力度加强。协鑫集团一直在多晶硅的研发上努力创新。协鑫集团在江苏徐州的多晶硅新技术生产成本将会降到每千克8美元以下,长晶技术创新和金刚线切硅片的技术已经可以实现量产,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多晶技术路线将仍然占据主流。原料端之外配套高效光伏系统,全产业链技术进步,让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早日成为现实。

同时也必须看到,无论光伏、风电还是其他清洁能源,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都无法独立承担主导能源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创新的技术和模式,融合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清洁化利用的传统能源,配合储能等辅助技术,平滑输出波动,最大限度满足能源实际需求。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实现能源转型的平稳过渡。

同时,能源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为多种能源形式在同一体系架构内的融合互补创造了条件。协鑫研发的能源互联网“鑫能云”平台,实现了光伏、风电、天然气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形式的联供互补和能源的梯级利用,应用这一平台的分布式能源微网项目去年已经在苏州投运,自供能率超过60%,整体建筑节能达到30%以上。

二、政策引导推动市场合作,应用创新实现互惠共赢

随着人们对于光伏产业的认识日益加深,其应用也越来越多地深入各个领域与行业。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光伏装机已超过50吉瓦,政策引导和鼓励为光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从与政府合作推出的渔光互补和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集中区等重点工程,到各类示范区、重大基地及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实施的“领跑者计划”,再到电网末梢的新能源独立微网。

协鑫集团未来将着眼于打通能源生产、供给、消费的主动脉,将协鑫提出的“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落到实处,把传统的电力供应模式向贴进用户的分布式、基于需求侧管理的能源服务模式转变。一方面,积极探索参与配电、售电、需求侧管理、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业务,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直接面向用户树立自己的品牌;一方面以户用系统+储能、分布式微能源网为突破口,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搭建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单元,培育社会民众的绿色能源消费习惯。

三、产业联盟稳固优势地位,交流互动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光伏企业应抱团出海,通过产能合作方式,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产业综合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全球区域间光伏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应用、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因此,我国的光伏企业,应以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广阔的视野,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协同,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培育和开拓光伏市场对全球落后地区给予援助,让更多的人用上清洁能源电力,享有绿色能源生活。

同时,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跨国能源合作和更广范围内的多能融合互补将会更为便捷和高效,为能源安全和全球能源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