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二届晋能科技开发者论坛隆重召开 电站项目收益实现多维度突破

   2017-04-18 5e
54
核心提示:4月18日,由山西本土第一光伏组件制造商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晋能科技开发者论坛(以下简称JDF2017)在上海隆重召

4月18日,由山西本土第一光伏组件制造商晋能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晋能科技开发者论坛”(以下简称“JDF2017”)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论坛围绕“电站开发组件如何选择”、“630电价断崖式下跌,如何突破度电成本”、“系统设计还有哪些优化空间”三大焦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帮助电站项目开发者更好地应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并从多维度助力电站投资收益水平全面提升。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在开幕致辞上表示:“继首届晋能科技开发者论坛聚焦光伏行业四大痛点——效率、衰减、输出与质量,并强势推出三大尖端技术新品之后,JDF2017将关注电站开发者在光伏产业深化转型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推动度电成本下降,并加速构建更为优化的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

高效多晶优势凸显技术进步潜力巨大

作为光伏产业尖端技术的引领者,晋能科技始终严格遵循“生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的滚动发展战略,并通过为客户供应平价高效的光伏产品,有效提升电站运营期的长期发电收益的同时,助力推动度电成本进一步下滑。目前,晋能科技常规多晶组件(JNMP)275W高功率档位产出比达到50%且拥有良好的抗PID效应;高效单晶PERC295W产出比则达到60%,首年光衰则低于1.5%。

“对于电站开发者而言,保证项目较高的收益率意味着降低项目总成本,提升项目发电总量。组件成本占项目初始投资的45%,项目开发中如何选择组件尤为重要。”杨立友表示。

事实上,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多晶组件的发电量衰减低于单晶组件,而单晶组件的弱光性能优于多晶组件。单晶组件和多晶组件的实际发电量对比需要参考长期实测数据。根据PHOTON户外长期跟踪报告,单晶组件和多晶组件每瓦发电量无明显差别,差别主要来源于组件的封装质量、封装材料、衰减等因素。

按照目前市场价,在集中式地面电站中,使用高效多晶组件的度电成本将低于使用高效单晶组件;而在面积有限的分布式项目中,使用高效单晶组件可实现更大的装机量,从而提升项目总收益水平。根据单多晶成本预测,未来几年,单多晶的成本差异将逐渐拉大,集中式地面电站使用高效多晶组件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按照晋能科技最新公布的技术路线图,晋能科技计划到今年二季度实现275W多晶组件产出比达到50%,到今年四季度280W产出比将突破50%;到2017年第二季度,295W单晶组件产出比将达到60%,到第四季度295W产出比则有望突破70%。

异质结技术初获突破助力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

当前,面对630电价断崖式下跌,如何助力推动度电成本取得突破性下降也成为了电站开发者亟需解决的另一难题。在杨立友看来,相比传统多晶组件,单晶PERC组件功率提升约7%,但降低的系统成本与其较多晶组件增加的成本基本持平,因此,PERC工艺并不能为度电成本的下降带来突破。而在各类创新高效技术的竞逐中,异质结双面电池技术(HJT)成为了晋能科技着力实现降本增效的创新解决方案之一。

晋能科技的双面HJT超高效组件采用转换效率超过23%的异质结双面电池,具有优异的弱光响应、-0.28%的超低功率温度系数,以及N型硅片超低衰减率等多重优势。同时,由于其具备双面发电特性,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发电量有8%-20%的增加。与普通高效组件相比,整体发电量提升44%。

在成本下降空间方面,HJT超高效组件也极具发展潜力。杨立友表示:“相对于其他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HJT技术工艺步骤少。我们希望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规模化生产,实现成本的进一步大幅下降。目前,HJT组件的量产成本是每瓦0.7美元,晋能科技的目标是三年内使HJT组件的量产成本下降至每瓦0.4美元。”

产业大咖共话系统设计优化空间携手打造优质光伏生态圈

为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优化空间,晋能科技宣布将与业界合作伙伴携手打造优质光伏生态圈,通过系统集成、光伏支架、逆变器、优化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进,有效实现光伏尖端技术的创新驱动发展。

而围绕如何实现系统设计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整体效率与长期可靠性,来自保利协鑫、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黄山睿基、阳光电源、SolarEdge的业界大咖进行了分享。根据各位大咖的分享,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在光伏行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发电效率将提高89%,度电成本下降50%。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