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王勃华:多晶硅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典范

   2017-06-05 5e
63
核心提示:摘要:虽然我国多晶硅产业化进程只有近10年时间,但为中国光伏走向世界顶峰贡献良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多晶硅材料成

摘要:虽然我国多晶硅产业化进程只有近10年时间,但为中国光伏走向世界顶峰贡献良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多晶硅材料成功的进口替代过程为“四基"问题的突破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对于“制造强国”战略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保利协鑫能源”微信号征得作者同意,全文转载自《当代多晶硅产业发展概论》序言。

多晶硅是集成电路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最为关键的基础原材料。我国早在1958年就开始了多晶硅生产的研究及中试,但几十年来产量始终维持在几十吨规模,直到2005年洛阳中硅年产300吨的多晶硅产线投产,才开启了我国多晶硅的产业化发展进程,而四川新光年产千吨多晶硅产线2007年的投产,则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千吨级生产技术。然而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产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则发生在近10年之内,生产规模从2005年之前的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发展到2015年占据全球近48%的份额。目前,我国太阳能级多晶硅在国际市场上己经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电子级多晶硅也已经过验证,开始小批量供应。

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来之不易,在发展过程中一度受到“两高一资"问题的困扰,曾被看作“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产业。诚然,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少部分企业不完全掌握多晶硅生产技术,生产耗能相对较高,生产副产物未能有效回收利用。但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晶硅企业己完全掌握改良西门子法生产技术,在市场竞争白热化且环保监管愈发严厉形势的倒逼下,企业积极通过降耗和循环利用副产物以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多晶硅的生产电耗已从10年前的近400kw•h/kg下降至现在的80kw•h/kg,光伏全周期能耗仅需1.3年即可全部收回;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也己基本实现闭环生产,少量无法回收的氯硅烷也可通过中和实现达标排放;此外,多晶硅生产中需要添加的主要是工业硅粉,而我国硅材料资源极为丰富,在地球储量占比中位列第二,因此,所谓多晶硅产业的“两高一资”早己不复存在。

虽然我国多晶硅产业化进程只有近10年时间,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谓微不足道。但恰恰在这10年里,在多晶硅产业的助力下,我国的光伏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一步步地走向了世界的顶峰。与此同时,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配套环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对完整的光伏发展的大环境己经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个中国的、可以引领全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上述发展环境的培育下快速成长。因此可以说,我国多晶硅产业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王世江博士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攻读微电子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专门从事光伏领域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电子所副所长,并快速成长为一位光伏行业管理方面的青年专家,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广受业内专家的好评。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的王世江博士置身于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大潮之中,经历了多晶硅产业轰轰烈烈的快速发展过程和天翻地覆的变革,亲身参与和体验了行业发展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培育出了他对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深厚感情。本书即是他在多年以来对多晶硅产业进行倾心研究、亲身参与大量的行业活动以及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虚心向各有关方面的前辈专家学习,锲而不舍地走访了几乎所有主要企业,并与诸多同行切磋后推出的一部力作。

本书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站在全行业的高度,研究了多晶硅的产业特征与历史沿革、多晶硅生产技术、多晶硅产业发展、多晶硅企业概况、多晶硅产业政策等;内容涵盖了国内与国外,电子级多晶硅与太阳能级多晶硅等各个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推介,又有对失败教训的总结。该书在技术描绘时还充分兼顾了各个相关层面的可读性特点,以大量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力求立论及推导科学准确,其技术分析部分深浅适度,既适于企业有关技术及管理人员阅研,也可供政府机关、行业组织、投资领域甚至媒体方面等人士参阅。该书的问世,可谓一道甘怡的业界之飨,必将对中国多晶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助益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堪称我国基础材料产业自主发展的典范。众所周知,我国目前虽己发展成为举世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但仍然存在着基础关键原材料差距较大、核心基础元器件依赖进口、基础制造工艺落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简称“四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因素。多晶硅材料成功的进口替代过程为“四基"的突破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特别是本书从企业、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介绍了多品硅的发展历程,也介绍了国外领先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些都有助于其他“四基”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助益它们尽快实现进口替代或弯道超车。

我们相信,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假以时日,电子级多晶硅也会在太阳能级多品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逐渐实现突破,最终助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祝愿我国多品硅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作者: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