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国为什么总跟中国光伏产业过不去

   2017-07-28 科工力量
65
核心提示:2017年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针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201调查。预计该调查将在2017年9月22日作出损害认

2017年5月23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将针对全球光伏电池及组件发起“201”调查。预计该调查将在2017年9月22日作出损害认定。鉴于中国在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量均占全球产量的75%以上,美国的这次201调查显然是针对中国的。

美国光伏“双反”仍在接力

美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于2012年确认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4%至47%的关税;2014年,美国又发起了第二次光伏“双反”,最终确定了高达26.71%至165.04%的反倾销税以及27.64%至49.79%的反补贴税。

在此次光伏“201”调查还在进行的过程中,美国商务部又在2017年7月12日对中国光伏产品作出了第三次反补贴终裁,裁定了17.14%至18.3%的反补贴税率。

美国进行双反的直接出发点显然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光伏产业,美国人也从来不避讳这一点。

然而在如此严苛的关税之下,中国的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仍占有20%左右份额,加上中国企业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生产的组件,中国企业2016年在美国的市场实际份额约为41%。而且从结果上看,美国的双反措施并没有对美国的光伏产业起到多少实质性的保护作用,美国光伏产业在全球的份额仍在逐年下降。

美式创投未能推动美国光伏产业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光伏产业诞生地。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了第一个实用化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其后50年间,美国的光伏产业一直在其强大的半导体工业的支撑下,引领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

2001年前后,中国的光伏产业开始起步,但主要集中在组件组装这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世界上最先进的光伏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而且不止是大公司掌握了先进技术,大量源自各名牌大学的明星创业公司,也让人感觉光伏产业的明天依然在美国手中。

然而仅仅过了十年,美国人突然发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不但流失了几乎所有的光伏制造业产能,连他们最引以为傲的一众光伏技术公司(Konarka,MiaSole,Solyndra,Nanosolar等),在全球最为发达的创投体系的支持下,也不过吹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金融泡沫,随后就纷纷破灭了。

美国这堆破灭掉的光伏高科技企业里,最典型的,最明星的,也最好玩的当属Solyndra。

Solyndra的CEO,BrianHarrison,曾经是英特尔公司的高管,也因此得到了许多牛逼创投公司的青睐,自2009年起,还得到了美国政府先后高达5.35亿美元的政府担保贷款,连当时的奥马马总统都亲自为它站台。

Solyndra的产品概念也是光伏产业中的奇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能电池都是平板结构,北半球的电池板向南倾斜,南半球的电池板向北倾斜,以尽可能多地接收太阳光的辐射。而Solyndra的团队异想天开地宣称,把太阳能电池做成圆柱状,在日升日落的循环中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太阳能,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然而从Solyndra的产品实际安装的状态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此圆柱形设计的结果是大部分阳光从圆柱之间的缝隙漏掉了,下面地板反射的阳光也没有多少能够被圆柱吸收。加之圆柱电池的制造工艺远比平面电池复杂,这类电池的发电成本可想而知。这东西没有实际的市场竞争力那简直是一定的。

但这不妨碍Solyndra在各路创投的包装下,于2009年实现了1亿美元的利润,并在2010年将利润扩大到1.4亿美元,可是到2011年9月居然就破产了。

Solyndra在宣布破产时,将矛头直指中国光伏产业,宣称其破产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不正当低价竞争所致,然后紧接着在2011年10月,美国的光伏双反调查就开始了。

再来看另一个美国明星光伏企业,Nanosolar。Nanosolar的创始人MartinRoscheisen属于硅谷的第一代创业者,成功创办过数家IT公司,其中两家以7.4亿美元和4.5亿美元的惊人估值被收购,无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IT创业者。

他在2002年创办Nanosolar,是为硅谷的第一家光伏企业,主攻CIGS太阳能电池的涂布生产工艺。具体地说,就是将CIGS半导体材料制成纳米颗粒,分散在溶剂中,再通过涂布工艺涂到柔性不锈钢基底上,然后经高温结晶,制成CIGS太阳能组件。

在当时光伏组件供不应求,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这个技术有相当高的吸引力,不但引来了多家著名创投机构,连谷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LarryPage和SergeyBrin都把自己的钱投了进去。2006年至2008年,Nanosolar大约收到了来自创投的6亿元资金投入。

2007年12月,Nanosolar宣布开始兆瓦级别的销售,乐观的市场预估将Nanosolar的估值推高至20亿美元。一直到2012年,Nanosolar还在不断地获得各种奖项,然而却在2013年突然宣布解散,而当时的美国媒体大体上还是把责任推给了中国的倾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