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不相信眼泪,趋势更不相信眼泪。
不管你愿不愿承认,愿不愿面对,“531光伏新政”落地后,光伏全产业链产品价格下跌令系统安装成本快速下降至4元/W以内,光伏平价上网的“大周期”正提前到来。
平价大势之下,洗牌的车轮滚滚碾过,激烈的竞争过后,非生即死。而在此过程中,事关一个企业、一种技术和一个产品的“生死劫”,唯有“性价比”。他将直接关系到,投资商要花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然后可以在未来多少年里获得多少收益。在光伏行业,伴随平价上网大周期的到来,“人傻钱多”的时代必将一去不复返。
唯效率论?必死!唯低价论?必死!借用某位专家的判断:“未来的光伏产品会是两种极端的东西。有一种是效率不行、成本也高,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市场的,只能“下地狱”;另外一种是效率高、成本也非常高,这个电池就会上天堂,在火箭、卫星上使用,可以不计成本,但是在地面上没有生存空间;还有就是保持效率高,同时做到成本低,这样才可以“在人间”。
投资光伏的最核心逻辑
531新政出台至今,光伏行业可谓哀鸿遍野,但是被逼入绝境后,你也只能面对现实寻找出路。而尽快实现平价上网,才能活下来。
已有不少投资机构大佬或分析师对外表示这样的观点:“平价上网”是投资光伏的最核心逻辑。
华北电力大学张兴平教授和袁家海教授团队分析:2020年80%分布式光伏可实现平价上网,集中式光伏发电可能有难度。王斯成老师则分析,1.5元组件价格、4元系统成本,可在用电侧达到平价。国家电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预计未来两年左右,我国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将低至3元/瓦左右,有望实现平价上网。”
毋庸置疑的是,光伏行业全产业链的成本下降,是促成中国光伏平价上网时代到来的首要因素。2007-2017年的8年间,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36元/瓦下降到现在3元/瓦以下,下降了92%;并网光伏系统价格从60元/瓦降到7-8元/瓦,下降了87%;逆变器价格从4元/瓦下降到了0.3元/瓦,下降了92%。近两年光伏组件价格仍保持了30%以上的下降幅度。
不久前,在盐城光伏会议上,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也讲到光伏得以快速发展的最大底气是技术创新:“光伏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说到底还是技术,说到底还是成本跟竞争力。因为技术的发展,因为规模的发展,使得晶硅电池量产的发电效率不断提高,而且这个步伐看起来还停不住。”
德意志银行去年公布,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平价上网。2016年以来,在阿联酋、美国和印度等国公开招标光伏项目开发权时,中标电价最低约0.2元/千瓦时左右。以晶科为例,其在阿布扎比的项目创下当时最低电价,已经是当地电价的三分之一。
而在国内,今年5月,青海格尔木光伏发电应用领跑者基地最低中标电价为0.31元/千瓦时,较当地燃煤标杆电价低0.015元/千瓦时。
事实上,过去十年,也正是技术创新上的“你争我夺”,加之规模化的扩张,才加速了光伏产业的升级发展。近期的相关消息是:
8月,单晶龙头隆基股份宣布,与爱旭太阳能签署CCZ高效单晶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未来将在CCZ高效单晶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和交流。
9月18日,协鑫集成宣布,以保利协鑫铸锭单晶硅片为材料的“鑫单晶”高效组件产品实现量产,平均量产功率超过305W,高于领跑者多晶组件295W的标准,目前包括领跑者及光伏扶贫在内的多个项目正陆续交货。
预计四季度实现全球批量出货,2019年可形成3GW“鑫单晶”高效组件产能。保利协鑫晶切二部副总裁金善明表示,持续降低的多晶硅料成本、持续降低的铸锭能耗及综合成本、金刚线切片匹配黑硅PERC技术将成为助推“平价新光伏”的三驾马车。
9月底,阿特斯在SPI展会上展出超400W黑硅多晶双面PERC组件(BiHiKu)该产品融合了黑硅技术、多晶PERC技术和双面电池三大领先技术。这款组件也是行业首款仅正面功率就超过400W的多晶双面组件。同时,阿特斯面向北美市场推出的新一代海蒂曼(HiDM)系列高密度单晶PERC组件,创新的将高密度组件技术和单晶PERC电池技术完美结合......
从全球视角来看,伴随上述光伏巨头们在技术创新、产品打磨、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光伏产品的“性价比”将进一步提升;而进入平价上网大周期后,光伏将不再完全依赖经济,反过来其巨大市场规模潜力能助推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平价上网后,光伏的规模到底会有多大?中国去年光伏产值8000亿人民币,创造直接就业人口220万,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全球整个光伏的投资规模会达到15万亿美金,2030年,投资规模更是会达到26亿美金到32万亿美金之间。而未来几年,光伏成本必将继续降低,效率进一步提升,优势会越来越凸显。
综合各方观点:新政出台后,中国光伏行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将加快产业出清及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整个行业的平衡理性发展,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为平价上网的到来夯实基础。未来市场将充分洗牌,技术升级推动光伏全产业持持降低成本,优势企业已经拥有去补贴的生存本领,距离平价上网仅差“临门一脚”。
展望“5·31”后光伏市场前景,王斯成老师分析认为,开拓平价光伏市场是保证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光伏行业自身持续增强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和电网须发力移除光伏行业补贴拖欠、电网接入难、融资难、土地乱收费和弃光限电“五座大山”,并且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强制配额制、绿证、电力交易等创新政策。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则在近期的国庆致辞中感慨:“531以后,行业从鼓噪到反思,这静水流深的思考,反而修复了我们对大环境的沮丧,再志气满怀地走进一个天大地大、平价上网、气候经济新时代。”
产能向能源优势地区转移
531出台一百余天,光伏行业已加速进入深度调整期。行业需要加快产业出清及淘汰落后产能,确保整个行业的平衡理性发展,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空间,为平价上网的到来夯实基础。
有权威机构的数据显示,在低效产能必然出清的大背景下,国内光伏材料产能正加速向能源优势地区转移;毫无疑问,“转移”的一大目的就是进一步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为提升整体的“性价比”打基础。
从下表中列出产能在万吨以上的地区,可以看出,新疆、内蒙、四川等地,综合电力成本可以控制在20元/公斤以内,相对于河南、河北、湖北等高电价地区,优势明显。
从材料端的产能布局来看,不难发现,本年度大量国内多晶硅企业都选择在低电价的地区建设新产能,如通威股份就计划在包头、乐山分别建设2.5万吨每年的多晶硅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投产;新疆特变年初公告3.6万吨多晶硅扩产项目,建设期两年;新疆大全也计划在今年继续扩容多晶硅产能至3万吨。
研究机构Solarzoom认为:
第一梯队的多晶硅企业其生产可变成本集中在5万元—7万元/吨区间内;
第二梯队的企业,生产成本集中在7万元~10万元/吨区间内;
第三梯队的企业,生产可变成本在10万元/吨以上。
9月中旬,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中国硅业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硅业分会会长赵家生指出,预计2018年底国内多晶硅有效产能将新增12.6万吨,有效产能将达到36万吨,可以满足国内85GW电池片生产的全部原料需求。预期随着国内低成本产能陆续投放市场,国内部分落后产能将退出市场,海外部分产能也将不再具备竞争力,替代进口的趋势正悄然呈现。
2020年以后,国内存量的多晶硅产能或为单线万吨、单个项目5万吨级的节能高效项目,万吨级以下落后产线或将被淘汰,国外高成本产能将无法进入;2020年开始龙头企业向市场供应5万元以下成本的优质多晶硅原料,以推动光伏发电平价上网。
保利协鑫高级副总裁蒋文武则表示:到新疆不是冲着低电价,而是协鑫多晶硅领先技术的新征程。
作为全球第一大多晶硅生产商,保利协鑫位于新疆的多晶硅基地首期将于今年第三季投产,在不增加资本开支的情况下,新疆多晶硅基地的产能由4万吨增至5万吨,将成为全球低成本、高质量多晶硅料生产基地,全部产能可供单晶硅片生产,未来将取代进口产品。
在品质方面,新疆及徐州基地的多晶硅品质皆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其中新疆项目会完全满足CCz及N型硅片用料需求。新疆协鑫多晶硅基地投产后,将与目前徐州基地形成5万吨+5万吨“双基地”格局。
事实上,目前国产多晶硅品质已经完全满足单晶产品的用料要求,其中江苏中能、天宏瑞科的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已经初步实现量产,其成本低于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产品。此外,江苏鑫华、黄河水电生产的高纯电子级多晶硅已经得到下游客户的认可,并且江苏鑫华产品已经出口韩国。
激烈竞逐“性价比”
“531新政”出台后,围绕产品价格展开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公开化;而单晶、多晶不同技术路线对于“性价比”的竞逐也愈发激烈。
有竞争,产业才会继续进步。不同路线的“性价比”之争在过去几年可谓愈演愈烈。众所周知,单晶、多晶在效率、成本上各持砝码。
绝大多数的业界人士津津乐道于“光伏产业始于单晶,而多晶的诞生则是为了降低成本”这一逻辑。
他们普遍认为相对多晶,单晶并不是更为先进的光伏技术,面对越来越多的光伏应用场景,多晶的价格优势,使之具有相对单晶更强的产业化能力。但即便事实的确如此,他们亦均认同单晶由于晶格规整,相比多晶,天然具有1%-2%的转换效率优势。
而业界也公认:单多晶硅片价差以0.6元/片为分水岭,超过0.6元/片多晶更具优势,反之则单晶更具优势。有分析人士如此评价过往几年的价格战:“看似扑朔迷离,但实际上只要看准一点就行了。如果单多晶硅片价差,维持在0.6元以内,则单晶硅赢,因为市场会选择更具性价比的单晶硅。如果单多晶硅片价差,维持在0.6元以上,则多晶硅赢,因为市场会选择更具性价比的多晶硅。”
过去几年,单多晶双方曾一直围绕着0.6元的性价比价差进行拉锯战:
2016年,多晶硅阵营率先降价,多晶硅片从6块钱下降到4块钱。
2017年5月份,多晶硅片价格4.5,单晶硅片6.5,价差达到2块钱。
2017年9月份,多晶硅片价格4.9,单晶硅片价格6,价差1块钱。
2017年10月份,多晶硅片价格5,单晶硅片5.6元/片。价差缩短为0.6元。
这是从2016年开始,两年来,单多晶硅片价差第一次回到了0.6元左右的范围。
整体来看,2016年之前,单晶和多晶硅片的成本差距在1元/片以上,远高于0.6元/片的性价比标准差距。不过,这一天秤的倾向在2016年,被一种名为“金刚线切割”的新技术所改变。2014年一季度末,单隆基股份金刚线切割项目实现了盈亏持平,直至2015年底,公司基本完成了切割设备的置换,拥有了200台左右的金刚线专机。
正是新技术(除金刚线切割外,还有连续投料等技术)发挥的效力,加之规模的扩大,2016年开始,单晶市占率有所提升。而除了技术、规模,业界普遍认为,2016年至2017年,单晶还得到了政策上的“助攻”,由于国家能源局“光伏发电领跑者计划”的实施对单晶的标准较为宽松,大比例的单晶产品进入“领跑者”项目,也成为了单晶市占率有所提升的重要原因。
然而,没有哪个企业会坐以待毙。为了突破金刚线切割多晶硅片,导致反射率更高的阻碍,始于2017年,多晶硅阵营领军企业——保利协鑫率先配套黑硅制绒技术,从而实现大规模推广金刚线切割改造。
根据最新的公开资料,保利协鑫2017年底完成金刚线切割转换,产能在2018年上半年集中释放。此外,截止目前,保利协鑫已建设26条黑硅线,产能将达到近7吉瓦。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现阶段全国已有100余条黑硅产线,产能23吉瓦,黑硅技术扩产趋势加快。未来“金刚线+黑硅+PERC”技术将成为300W+多晶组件的标配。
如今,在光伏通往“平价上网”大周期内,“性价比”的天秤仍不会因单多晶各自天然具备的优势而固化。而围绕“性价比”的竞争将长期继续下去。
若不计政策等外界影响,新技术的率先应用成功,或许才是通过“性价比”左右市场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天秤阶段性倾向的砝码。总而言之,去补贴大背景下,“性价比”必将是投资商做选择的“市场铁律”,其实这也是回归生意与商业的本质,那就“我投资一个项目,归根结底是要赚钱的。”
今年7月初,在黄山光伏大会上,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提到了单、多晶之争与两者的“钟摆效应”。
“我们看网上经常有报道说,单晶要消灭多晶了!一开始文章说单晶在2017年要消灭多晶,然后说2020年,最近一篇文章说如果从产能的整个优化程度来看,估计还要5年消灭多晶,永远高喊着要消灭,但是消灭的日期一直在往后拖。”
“其实单晶和多晶,最近一个月显示出了非常多的钟摆效应,多晶硅片率先降价,降价幅度非常大,因此到5月底之后,特别是签约的海外单几乎都是多晶,每瓦的价格低4-5个美分,折合人民币有的时候可以便宜5毛钱的时候,你说买什么?这是都是明摆着的事。”
而在9月18日,阿特斯官方微信发表了一篇题为《单晶与多晶,谁的度电成本LCOE更低?》的分析文章。文章假设在国内一类辐照资源地区的青海格尔木,投资一座55兆瓦地面电站,可选组件类型分别为阿特斯360瓦酷多晶组件,或其他第一梯队厂家的370瓦单晶组件。最终,谁的度电成本LCOE更低?
通过系统的参数对比,上文得出的最终结论是:
1、酷多晶系统的系统成本比单晶系统低4分/瓦。
2、25年发电周期内,酷多晶系统发电量比单晶系统多1.9%。使用酷多晶组件,项目投资回报率更高。
3、酷多晶系统的度电成本比单晶系统低0.006元/度。
4、如果单晶系统的LCOE要想做到和多晶系统0.372元/度持平,单晶组件的售价应当低于酷多晶组件6分/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