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限发还是限装?中国光伏政策的两难选择

   2018-06-01 太阳能发电网
60
核心提示:最近光伏行业政策与市场双方的博弈,有些胶着。一方面政策方似乎一直在磨刀霍霍,另一方面市场方则积极奔走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据

最近光伏行业政策与市场双方的博弈,有些胶着。一方面政策方似乎一直在“磨刀霍霍”,另一方面市场方则积极奔走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据说,就在昨日,有关部门还召集各方开了一整天的商讨会,也吵了一整天的嘴,甚至截止本文发布时,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果。

其实,就当下的行业形势而言,双方的立场并非不能统一,因为所有问题归根结底实际只有一个,在电力普遍过剩和补贴缺口一时难以解决也并非某一个部门能独立解决的大背景下,要么选择限发和欠补,要么选择暂时限装。

经过近数年的高速发展,此时的光伏行业确实需要一些冷静,以免重蹈前事覆辙。恰好,近日有业内资深人士给本网投稿一篇,探讨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其文言辞恳切、对行业爱意颇深,更不乏客观、理性思考,或能带给业内诸君一些借鉴和启发。

2013年,最高层提出发展新常态,要求经济增长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全行业开始开展一场以去产能和提质增效为主的供给侧改革。

而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能源领域的排头兵,中国光伏行业由于近年来的超高速发展,产能过剩造成的限电、限发及补贴拖欠等矛盾也一直如影随形,行业同样亟需一场供给侧改革。

现状不容乐观

2014年-2017年的中国光伏市场,年年火爆,装机容量增速惊世骇俗,行业成绩举世瞩目。但这种傲人成绩的背后,似乎却很难经得起深层次的推敲。

在某些方面看来,中国光伏行业的狂飙突进并非与时俱进的高质量增长,比如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创新驱动乏力、市场化程度低等。

1.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效率偏低。

判断一个行业的增长是否健康,重点看三个指标即可:产出是否达预期,产能是否能消化,产能消化后收益是否合理。

首先来看产出是否达预期,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则看看发电量如何即可。

(1)容量数据自相矛盾。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7年上半年新增装机22.40MW,全年新增装机53.06GW,推导出2017年下半年新增装机28.66MW;根据2017年截止6月底全国光伏并网装机101.82MW,得出2016年底全国并网光伏装机79.42MW(与2016年能源局公布数据一致)。

上述数据相加,2017年底全国光伏并网装机为132.48MW,与国家能源局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30MG相差2.48GW。呵呵,150亿投资没了。

(2)发电量数据各表不一。

同样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7年全年光伏发电实际总发电量为1182亿千瓦时,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则为967亿千瓦时,两者相差215千瓦时;中电联2017年年报采纳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如果按国家能源局的2017年装机数据分解,保守按年发电小时数1100算,则2017年光伏发电的理论总发电量也应该不低于1007亿千瓦时。


2017年光伏发电的理论总发电量

出现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数据这种窘况,笔者认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光伏发展历来重数量、过度关注装机规模。发电量这种关键指标在国家权威部门之间的统计数据相差甚远,说明各方对光伏电站质量的关注度不够深入。

第二,电站建设规模数据实际低于实际装机容量。国家能源局统计的是备案数量,电网统计的是实际并网装机容量,两者差异相对较大,说明行业存在普遍性的局部并网、而非全容并网的特点。

第三,能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和光伏消纳实操部门(国网与南网)之间,对光伏发展思路相左的结果。正如在战争中,前线推进太快而后勤补给跟不上,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国家能源局的发电量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差210亿度电,涉及补贴金额100亿多元,即使补贴不会乱发,但财政计账呢,该以哪个数据为准?

其次看产能是否能消化,光伏行业则可看电量能否被市场消纳。

弃光,是光伏产能不能被消納的显性表现。受制于电力供需不平衡以及电网输配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丰富地区弃光率虽有所降低,但整体依旧偏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1-9月全国弃光率为10%,2016年全国弃光率10%;2017年全国弃光率6%;2018年一季度全国弃光率10%。

运维不到位,则是一种看不见的损失,但也是产能不能消纳的隐性表现。由于补贴拖欠、弃光等因素,导致电站投资收益远低于投资预期,电站持有方无力也没有动力去高效运维电站。没有合理的投入和科学的运维,电站发电产能和可持续经营很难保证,三北地区地面电站杂草丛生、组件灰尘密布等就是表现。

再次,看产能消化后收益是否合理,投资是否有钱赚。

数据显示,光伏行业整体利润稀薄,与行业庞大的身躯极不匹配。据光伏分析人士红炜的统计,2017年整个光伏板块营业收益为2002.2亿元,整体利润188.5亿元,利润率只有9.41%。

与此同时,由于补贴不到位,企业并没有现金流支撑,收益只是一个空转的数据。

在光伏电价收益中,以地面电站和全额上网电站为例,国家补贴占比高达55%以上,2013年至今全没有兑现过。而不到45%的脱硫煤电价,电网结算也不及时,局部区域还要竞价上网。

电费收益大头拿不到,加上融资还本付息的压力,非国资背景的光伏电站持有企业已经普遍接近破产边缘。

这一切都在说明,目前光伏行业不太健康,属于典型的数量型增长,重规模、轻质量、低效率。

2.创新驱动乏力,资本短缺。

首先,融资创新举步维艰。

光伏行业增长依靠投资驱动的特征很明显,2017年晶硅扩产项目有26个,2018年截至5月也有十几个项目,光伏企业普遍负载率极高(详情可查阅各光伏上市公司2017年财报)。

说白了,目前光伏企业能借的钱已经全借遍了,能抵押的资产也已全部抵押出去,整个行业的资产基本都被银行、租赁等金融机构掌控了,企业就算拆东墙补西墙也操作不了了。

前期资本要素驱动推高光伏行业做大规模的阶段已经结束,没有进项的光伏电站事实上已经被资本市场抛弃,金融大鳄们没有做空光伏、对电站或产业再割韭菜就已是万幸了,现阶段整个行业的融资创新已进入瓶颈。

其次,技术创新日渐乏力。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和技术进步两个层面。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整个光伏板块营业收益2002.2亿元,研发投入52.27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只有2.61%,研发投入极度稀缺。

技术进步进入瓶颈期。目前,实际使用且大规模生产的组件效率为,单晶16-19%、多晶15-18%、薄膜8-12%(国内),实验室数据大约高出1-2%。与10年前对比,传统光伏组件效率的提升其实不大。技术进步依旧处于瓶颈期,短期内很难改变。

3.市场化程度低,转型艰难。

市场化程度整体较低,体制机制滞后。获取指标或者资金投入成了行业发展的关键,获客和服务反倒成了副业。

首先是光伏指标很金贵。每年春暖花开时,大家追逐的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地面电站、光伏扶贫、领跑者项目等大蛋糕的分配,几乎全部集中在少数部门手上,捣腾指标可以发大财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结果就是资源配置行政导向,行业内最被看重的是指标管理部门的资源或电网公司的背景,而非市场。

其次是资本市场很强势。2016年12月前备案且2017年6月前完成并网的电站,是近年来性价比最低的光伏电站项目。那批电站IR大都很难超过9%,但不少投资企业拿到手的融资成本已超过8%。也就是说,融资成本偏高的企业,哪怕业绩再好也是赔本赚吆喝,辛辛苦苦为资本市场打工。

再次是产业结构单一、供给侧一支独大,转型难。

一方面是企业本末倒置,为应对欧美双反,光伏行业的制造业企业不断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2013年后,生产企业投资下游光伏电站成为时髦,几乎所有的组件或逆变器生产企业,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电站投资计划。

光伏电站从开发到并网周期在2年左右,2013年以招商引资名义、到处低价圈地,2014年则用白菜价格搞到规模指标,2015年光伏市场疯狂时并网、并以9-10元/瓦的高价出售,第一波吃螃蟹的企业赚得可谓盆满钵满。

在热钱的刺激下,2015年下半年后,这波热潮席卷全行业,制造业企业完全迷失在圈地运动的狂热中,生产更优质产品的初心逐步淡忘。等到2017年行业调整时,不少企业发现自己的老本行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而整个中国光伏制造业产品进步不大,价格战阵势却搞得挺大。

另一方面是供给侧越位。国内光伏真正的需求侧一直没有响应,供给侧才是中国光伏大发展的主力军,但供给侧企业向需求侧企业转型成功的案例不多。

供给侧生产产品、供给侧开发电站、供给侧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建设自己开发的电站,是目前国内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特点。在整个产能释放过程中,需求侧没有响应或介入,供给侧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标准或收益模式建设光伏电站。至于建设好后的电站是否能满足需求则的需要,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由供给侧流动到需求则,考虑的人似乎不多。整个市场的繁荣,说白了就是供给侧的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市场上到处飘的并网电站,交易不掉、抵押不出去、融不到钱,就是光伏行业供给侧失控的具体表现。

上述种种,都说明我们巨大的光伏行业体量只是虚胖,其实没啥竞争力。发不出电或发的电换不来钱的光伏电站,再怎么标榜或拔高,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纠正措施效果不明显

目前,管理层和行业其实已经意识到发展问题所在,粗放型、增量型发展模式已经无限接近天花板,管理部门、企业、业内人士等,均在尝试各类自救模式,试图扭转颓势。

1.监管部门强势力推硬着陆,进退失据。

2017年下半年,能源主管当局终于回过神来、意识到事情不妙,野马狂奔的缰绳正在脱离控制。于是开始了严苛的光伏硬着陆,出台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调控政策,新增电站主要从减低电价和缩减指标规模两方面入手,存量电站一再延长补贴的拖欠流程,拟对光伏行业的冒进势头釜底抽薪。

奈何,行业发展惯性太强大,裹挟着利益链的反冲,2018年一季度,光伏装机依旧狂飙突进。行业的市场化反击,让能源主管部门的决策进退失手、苦不堪言。

如果立即出台严控政策,130GW的存量电站和正在建设过程中不低于50GW的增量电站(存量电站按单价8元/瓦、增量按6元算元/瓦),这些电站中沉淀的1.3万亿元资本,将部分化为乌有或极度缩水。电站持有商、相关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企业将有可能面临破产,整个光伏行业也有可能将一蹶不振,这会涉及到多少人的饭碗或身家性命啊!

如果放缓或不出台严控政策,继续任由行业自由发展,2018年底就可能突破200GW,届时消纳无法解决、电网安全可能扛不住、国家补贴缺口会进一步恶化,显然也属于治标不治本,只不过是把行业失控或崩溃的时间往后推迟而已。脓包就算不挤,也迟早会从内部破裂。

2.光伏企业自救,活着比发展更重要。

产业链前移,加大的产能试图通过做大规模、摊薄成本、降低度电价格的方式,以适应平价上网。如新希望、通威等。

生产型企业回归制造业,正在退出电站投资市场,所持有的电站资产逐步出售变现,维持现金流,如天合、隆基、协鑫、晶科、展宇等。在产品创新上,则由多晶单边独大走向单多晶齐头并进,“金刚线+黑硅+ PERC”实现低成本高效组件放量。

投资型企业两极分化,垄断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健全,对电站质量和载体(土地或建筑物)产权的要求日趋规范化、金融化。

如国电投体系专注于大体量的光伏电站投资,拥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企业,发电总装机规模世界第一,目前并网光伏电站持有量超过10GW、 2018年领跑者中标超过1.3GW。

再如北控体系专注于分布式工商业电站,目前并网电站持有量超过1GW,正在抢2018年的630及加速存量电站的并购速度。

3.市场化路线,暂未凝聚起行业共识。

国内电力系统是计划经济时期余下的最后堡垒之一,生产侧产能有指标限制、上网电价政府核定,消费侧没有话语权、用户电价政府核准,市场交易在整个电力的供求关系中纯粹是零星的点缀。

电改9号文是电力领域半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市场化改革加速。管住中间,政府通过电网公司抓住电力供求的流通环节,发电厂到终端用户的中间环节已经属于计划管控内容;放开两头,就是把供给侧的电站和需求侧的终端用电客户推向市场,按市场经济原则逐步放开交易规则,允许电力供求直接恋爱。

涉及光伏领域的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试点、竞价上网、现货市场等,正在能源管理部门和电网公司的博弈中缓缓出场,备受行业期待。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供给侧对需求侧让利,是行业共识。市场化后,光伏资源配置可以自由流动,奔向最经济的地方。

行业进入无人区,如何破解?

补贴拖欠、消纳压力、资本短缺、投资收益低于预期等,一系列行业困境,说明我国光伏行业由规模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由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补贴竞争模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行业已经进入无人区,如何实现光伏行业走向更高层面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希望抛砖引玉。

1.行业层面,俯首领悟政经形势。

整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大趋势才是行业深耕的土壤,任何行业的发展一旦背离政经形势,不是颓废式微,就是昙花一现。光伏行业作为新生事物,前期的阶段性发展与计划体制的监管息息相关,出现微弱的背离政经形势现象并不可怕,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如何避免数量上的急剧扩张,转向发展质量上提质增效?若何弱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强化光伏行业的创新驱动?如何让光伏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进步相匹配,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共赢?

必须领悟新时期、新思想对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顺应新常态当做光伏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2.政策层面,莫仓促推进平价上网。

要正视目前光伏行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光伏企业的家底并不厚实,还经不起折腾。实力最强的前10家光伏上市公司市值加起来,还没有1家互联网公司值钱,比如腾讯或阿里。

光伏还是个未断奶的孩子,现在政策层面应该做的是帮助其断奶,而不是把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完全推向市场与火电那样的壮汉去PK。毕竟现在经济L型趋势,暂未见底,热钱脱实入虚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揭制,实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电力市场的需求增幅(主要是工业用电)远低于能源供给产能。火电、水电类壮汉都饿着肚子,政府刚性断粮,风电、光电等孩子能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找到饭吃吗?

平价上网、补贴退坡,这是新能源发展的目标。但现阶段强推光伏平价上网,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可能有人会说,领跑者电价已经临近平价上网了。但光伏领跑者报出的0.31元/度的价格,毕竟只是标书上的数字,尚未得到实践的长期验证,能否成为光伏主流还是未知数。

目前全额上网模式,III区域0.75的电价,电站投资都算不过账,平价上网后,脱硫煤电价不超过0.45的度电收益,企业扛得住、能生存吗?动大手术只是手段、机体健康的活着才是目标。

若为了平价上网,光伏企业普遍活不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3.企业层面,压缩成本准备过冬。

永远靠政策补贴支持的能源生产形式,没有价值。光伏补贴断奶拖不了多久,平价上网不可能无限制往后推,光伏企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自救,压缩生产成本、降低度电成本是唯一的出路。

在2017年末,光伏标杆电价和补贴断崖式暴跌时,光伏冬天其实已经来临。在度电成本减低到脱硫煤电价这最后一公里中,越接近目标会越困难,光伏企业的压力就会越大,能否熬得住。

4.产能方面,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纵观全球市场,不少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电力需求很饥渴,那些光照资源富集的国家或地区,很适合作为光伏产能转移地。如西亚、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南美、非洲局部区域,火电、水电等装机成本居高不下,但光照小时高,超高的发电量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的白菜价,综合比较运维成本后,电价竞争力优势很明显。

中国大陆光照资源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异常错位,在电力体制根本性改革成功前,在西电东送或北电南送低成本良性机制未构建前,中国光伏电站度电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很难改变,国内海量的组件产能只有输出国外。目前,聪明的浙商如晶科等,已经先行一步,拥抱亚非拉晃眼的阳光去了。

综上所述,行业发展过快,低效产能充斥市场,造成前些年的光伏增长没有紧跟新常态。随着高速增长的退潮,我们必须面对行业加速变冷或残酷洗牌,光伏企业转型、停产甚至倒闭不可避免。

光伏的未来掌握在光伏人自己手中,光伏人必须学会顺应新常态,才有可能带领光伏产业再次走向辉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