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日– 以“科技改变城市,智慧创造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中澳科学未来会议于9月4日在北京圆满落幕。会议由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Sydney)、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CASISD)和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联合举办,众多意见领袖、资深学者、政府官员、投资方以及行业代表开展了广泛交流,共同为打造未来智慧城市探讨创新型解决方案。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中国科研领域的学者代表、嘉宾合影
中澳科学未来会议每年举办一届,专注于讨论影响研究、科学以及经济政策制定的多领域、跨学科难题。会议旨在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政府高层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造福两国社会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先生也出席了本次会议,他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澳科学未来会议对于前沿技术应用的讨论直击创新驱动增长的核心。“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在实现其潜能的同时,通过符合伦理的设计来保护安全和隐私,需要通过全球讨论和多国合作来实现。”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傅关汉先生开幕致辞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校长伊恩•雅各布斯教授也发表了致辞,他强调了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自然科研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论文联合撰写的伙伴国,在这种契机下进一步拓展我们与自然科研的合作,能够为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提供一个平台,来共享能够改变生活和社会的科研成果。”
伊恩•雅各布斯教授致辞
在今年的会议中,来自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和中国科研领域的学者代表围绕能源与环境、智慧城市以及新一代技术应用前沿三大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并通过专题讨论环节深入探讨和碰撞。
其中三位来自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主题演讲嘉宾——马丁•格林(Martin Green)教授、德奥•普拉萨德(Deo Prasad)教授和马蒂娜•斯滕泽尔(Martina Stenzel)教授都是各自科研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也在会议中分享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方向。
马丁•格林教授是硅太阳能电池方面的世界顶尖专家,斩获了包括“全球能源奖”(Global Energy Prize)在内的诸多国际大奖。格林教授在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组建的研究团队,是国际上在光伏研究领域最大、最知名的高校研究团队,并发明了目前已成为主要商业电池的PERC电池。
马丁•格林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德奥•普拉萨德教授是可持续建筑与城市方面的领军人物,为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现任低碳生活合作研究中心(CRCLCL)的首席执行官,这是澳大利亚在建筑环境领域最大的行业-政府-专业-科研合作公司,在澳大利亚和全球范围内都带来了变革性影响。
德奥•普拉萨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任教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化学学部的马蒂娜•斯滕泽尔教授,担任了先进大分子设计中心 (CAMD)的联合主任。斯滕泽尔教授的研究专注于研发用于给药系统的纳米颗粒,并通过研究更具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癌症治疗方法,改善目前千篇一律的癌症治疗方式。
马蒂娜•斯滕泽尔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早在2009年便达成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双方迎来了一位新的合作伙伴——自然科研的加入。中国科学院独一无二的专业度和知识储备、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世界领先的科研能力以及与中国的紧密联系,加上自然科研的权威性和渠道,为扩大三方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中澳两国的科研发展与传播创造了宝贵机会。
除了举办每年一届的中澳科学未来会议,合作方还将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学术内容,通过自然科研杂志和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国际渠道进行传播和发布,这也将进一步提升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影响力。
今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和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为此,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还于9月3日在京举办了特别的庆贺晚宴,并以此为契机展示了学校与中国科研机构、企业之间深厚的合作关系。
-完-
关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
作为一所集前沿研究、教学与创新于一身的高校,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位列世界100强高校之一,拥有超过62,000名学生和7,000名科研人员。
学校创建于1949年,位于澳大利亚悉尼,注重科学、科技及专业学科建设。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致力于通过前沿研究和培养下一代富有才华的世界居民,为世界做出一份贡献。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是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成员——该联盟代表着澳大利亚最领先的科研密集型大学,与此同时还是著名的国际联盟Universitas 21的成员。
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主校区位于Kensington,占地38公顷,距离悉尼市中心仅7公里。其他主校区还包括位于Paddington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及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防学院。
更多信息:
官网:https://www.unsw.edu.au/
微信:UNSW_Australia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