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巧的是,两位闻名遐迩的光伏企业李姓主席,最近似乎都有点儿烦……有点儿烦。
令汉能集团李主席头疼的是,自去年延续至今的旗下企业欠薪事件,有可能演变到了要被劳动仲裁强制执行的地步。
7月2日,北京市人社局公布2020年第二批9起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其中有6起与“汉能系”相关,均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涉案金额高达1.66亿元,涉及劳动者2600余人。
而东旭集团的李主席,则是在刚刚发布其2019年巨亏年报后不过数日,就再被深交所书面问询。
显然,两位李主席的烦恼,都跟钱有关。
跟企业家谈钱的事儿,很高端也很有技术含量,这天儿就没法聊,不如聊聊两位主席的光伏事儿更简单。
1
还是在去年的7、8月间或者更早,业内就盛传汉能大规模欠薪的消息,后来在李主席的操作下似乎得到了缓解,没成想事儿演变得更大了。
据朝阳区人社局公示,此次汉能集团6家涉案公司分别是汉能移动能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汉能太阳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能户用薄膜发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汉能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汉能薄膜太阳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汉能薄膜发电技术有限公司。
说句实在的,尽管汉能在业内的口碑一直都很“普通”,但在业外却是声名鹊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在光伏发电向民众的推广和科普中,汉能算得上是居功至伟。
其实笔者一直有个假设,假如李主席当年选择的是晶硅而非薄膜,结果又会如何呢?
在面对媒体回顾其金安桥水电站和薄膜太阳能产业发展史时,李主席曾说过一句相当有气魄也相当有底气的话:
“外界都说这是汉能的两个传奇,都以为是不可能的事,都觉得汉能要必死无疑,但我们跨过了两个鬼门关”。
金安桥的成功,无疑见证了李主席的能力和魄力,那种大开大合的运作,或者还有不为人知的殚精竭虑与合纵连横,都确是大手笔。
李主席还应该是个心理学高手,估计应该达到了娴熟利用催眠心理学的段位,他在公众场合气势逼人的夸夸演讲,笔者数次亲历,很是直指人心。
在汉能的“汉瓦”发布会现场,李主席面对上千人在演讲中说:“很多人开始是质疑我们,然后慢慢开始相信我们,到最后是完全接受我们,甚至加入我们。”
有那么一小会儿,笔者甚至感觉到,李主席这话就是在对一人说的,不期然就点头称是啊是啊好像还真是这样的。
2
其实,以汉能挟水电装机甚至高于三峡电站的资本实力,李主席当年要是选择晶硅路线,或许还真有可能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惊喜。
在某个可信程度很高的业内段子里,李主席之所以选择薄膜路线,其实只是一次不小心的“误入歧途”,
不过,他在实践发现非晶薄膜路线暂时走不通之后对其他薄膜技术屡败屡战般的尝试,除了企业家勇于突破不服输的个性外,或许就有可能有那么一丝“自己约的那啥,含泪也要打完”的面子思想在内了。
要知道,当年在央视对话节目录制后台,代表薄膜路线的李主席和代表晶硅路线的某主席,当场可是真就差点儿碰撞出了真火。
路线可是根本问题,哪能轻易改变。
有人认为,在这一点上,李主席倒是有点像特斯拉的马斯克,同样走了一条一直被质疑的路。
只不过,李主席的薄膜光伏之路,还在和时间赛跑之中,跑赢了就是迎来薄膜的产业化春天,跑输了可能就是输掉整个企业。
至少在当下,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不是对汉能,而是关于薄膜的未来。很显而易见的是,晶硅技术的效率天花板已是伸手可触,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突破,无论薄膜,还是钙钛矿,或者是各种技术的叠加,其实都有机会。
正如某光伏名记所言,如果没有汉能,没有汉能对薄膜的坚持,光伏产业可能就会缺失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汉能或者说薄膜技术的产业化尝试,之于光伏产业,显然是有者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
曾经一度,东旭集团位于北京公主坟的办公楼,光伏人是蜂拥而去,楼上公司内部接待餐厅在业界的声名,更是大有超越当年令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南京中电小龙虾的趋势。
那段日子,没在东旭楼上接待餐厅吃过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光伏的。
跨界而来的东旭,至少在进入光伏行业之初,应该是颇受业内不少老玩家追捧的。无外,有钱嘛。
但最近的东旭集团,可谓麻烦缠身。
先是拖延已久的2019年年报在7月1日才发布,不仅巨亏310亿,且有部分财务事项仍被审计机构出具保留意见,此外还有约500亿货币资金“蒸发”,但同时账面上却又多出550多亿其他应收款。
在这份让资本市场一片哗然的年报出炉不过数日,7月6日,东旭集团旗下东旭光电接到深交所书面问询函,要求公司详细说明截至目前持有的货币资金具体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金额、存放地、存放类型、使用安排及其测算依据等,并要求公司说明持有的货币资金有较大幅度减少的原因等。
其实,资本市场早有人提示东旭集团暗藏资本风险,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光伏电站事业上一路高歌,恍若前路无人。
素不知,前人已殒。
事后来看,东旭的光伏行业之路说不上成功,也说不上有多失败,这不过是一种被N多前人屡屡佐证了的归宿。此前那些专事光伏电站的公司,有几家能够例外?
看看那些还活着的光伏电站上市公司波澜不惊的股价,再看看上游制造企业上市公司风生水起的资本故事,便可知一斑。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中国光伏行业的最大悖论——上游制造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值越来越高,下游应用端公司却不得不以卖电站求生甚至屡屡破产?
这是个真问题,也是个老问题。
而对于“李主席”们来说,只有“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抢救一下”,也许才是脱困的根本方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