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从全球水产饲料行业领军企业,到全球新能源光伏巨头,实现农业与新能源双轮驱动的“激荡历程”,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自己最欣慰与自豪之事,是作为行业参与者,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从“旁观”到“领跑”的一路崛起。
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和大多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家一样,刘汉元的创业初衷与解决“吃饱、吃好”这一大事相关。上世纪80年代初,川渝地区水产年产量仅3万吨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半斤,“吃鱼难”成为了“菜篮子”短板。当时年仅20岁的刘汉元在发明“渠道金属网箱式流水养鱼技术”后,“下海”投身于水产饲料行业,并一路壮大。
“现在中国人均水产品的消费量已超过全球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是全球唯一一个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大国。”刘汉元说,中国水产供应的丰盛得益于产业进步,通过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增产,一大批同时期的民营企业也在其中与时代同行。
在十四年前跨界光伏产业之时,通威早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水产饲料企业,市场占有率连续二十多年全球领先。谈及“农业+新能源”双主业并行的初衷,刘汉元谈到是源于自己的一篇博士论文——《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那时候,我更多的是从能源持续供应思考,什么样的方式能满足中国快速上升的能源需求,让能源安全有所保障。”
“十余年前,中国几乎是国际光伏产业中的旁观者,中国的核心原材料、核心设备都从外面来。”刘汉元回忆,自己刚进入光伏产业的时候,一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3万到5万块钱,每度电的发电成本需要2元、3元,甚至更高,而现在每度电的成本不超过0.4元人民币。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跑者”,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行业的规模化程度,降低了行业规模化生产成本,也有利于从经济性的角度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历经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从“看不到”到“逐渐看到”,从占全球光伏产业的不及十分之一到超过七成。刘汉元以高纯晶硅为例介绍道,当初通威刚进入高纯晶硅领域的时候,通威旗下永祥股份生产的高纯晶硅每吨售价为330万左右,而现在每吨只要六、七万元人民币就能买到。售价跌至“零头的零头”背后是市场的成熟,也是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实惠。
“当前全球光伏发电取得的能源成本已经大致相当于10美元一桶的油价,这个数字未来还可能降到5美元。”刘汉元介绍,使用中国制造的组件,阿布扎比的光伏电站电价降到了每度1.35美分,美国加州的光伏电站电价降了1.8美分,这意味着如今的新能源转型并非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更大的补贴,而是用经济性本身来推动和加速转型。
为能更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纷纷制定并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美国经济总量最大、能源消费量最多的加州,2017年已提前3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超过33%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一次能源50%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2040年达到100%;欧盟委员会于2018年底发布了2050年零净碳排放量计划,计划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净碳排放量降至零;德国2019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到46%,创历史新高,计划到2050年实现总发电量中可再生能源占80%以上;法国计划到2050年全国电力全部来自清洁能源;瑞典、奥地利已于2020年关闭了所有燃煤电厂,法国、英国分别宣布到2021年、2025年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芬兰计划更为彻底,到2030年将全面禁止使用煤炭。此外,挪威计划到2025年禁售全部燃油汽车,丹麦、荷兰、爱尔兰计划到2030年实现燃油车禁售,法国、西班牙、英国、葡萄牙计划到2040年实现此目标。
刘汉元谈到,2019年,我国进口原油约5亿吨,石油外贸依存度超过70%,外汇支出超过2000亿美元,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和外汇支出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而当前,光伏发电已经具有了足够的成本优势,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总体条件。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光伏产业已成为具竞争力的绝对优势产业,赢得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角度考虑,用10到20年时间,实现能源增量的70%、存量的30%到50%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就能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能从投资和消费两个维度有效拉动国内市场,项目建设能够有效利用我国已经具备的水泥、钢铁生产能力,拉动几千上万亿元的基础能源项目建设。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