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山西省:推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变革构建绿色低碳多能互补供应体系

   2019-09-29 山西省政府网
63
核心提示:9月16日,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大会上,骆惠宁书记要求全省要以制度革命带动能源革命,以能源生产关系变革牵引生产

9月16日,全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动员部署大会上,骆惠宁书记要求全省要以制度革命带动能源革命,以能源生产关系变革牵引生产力变革,着力抓好“八个变革、一个合作”。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变革。大力发展新能源,对于推动我省能源革命、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制定新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当前,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成本快速下降,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为山西省能源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以来,山西省风电、光伏装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3%、70.9%,已成为全省第二、三大电源。风电、光伏发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开发建设质量和消纳利用明显改善,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整体部署和安排,山西省也将研究制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一步发展战略,摸清可开发资源储量,明确技术路线和成本比较优势,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按照国家要求,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左右。

二是加快推进光伏风电基地和垣曲、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山西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把能源革命的长期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能源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能源供给侧深层次问题,能源供给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占比稳步提高。下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一要加快光伏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晋北风电基地建设,集散并举、合理有序开发中南部丘陵和山区低风速资源;二要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灵活、反应快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缓解电网调峰矛盾,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调整等作用,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目前山西省已投运1座抽水蓄能电站(西龙池),运城垣曲(120万千瓦)和大同浑源(150万千瓦)两个抽水蓄能电站已列入国家规划。下一步,将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三是按照规划引领、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成本下降、补贴退坡的原则,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降低土地等非技术成本,确保到2021年全面实现风电、光伏平价上网。

近年来,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和技术快速进步,山西省一些资源优良、建设成本低、投资和市场条件好的地区,已基本具备与燃煤标杆上网电价平价(不需要国家补贴)的条件。为促进山西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风电、光伏竞争力,按照国家要求,今年初,山西省结合资源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情况,积极优化投资环境,严格落实试点项目消纳条件和接网工程建设责任,组织实施了100万千瓦的不需要国家补贴的光伏平价上网示范项目。

为促进山西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的市场竞争力,未来一段时间,山西省风电、光伏发电总的导向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加快技术进步和补贴强度降低,做好项目建设与消纳能力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山西省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当前,随着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山西省地热能利用也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摸清地热能资源家底,攻关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完善地热能管理体制,建设地热能供热综合示范区,助力山西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