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场“盛世泡沫”让光伏产业“饿殍遍野”。近十年来,它痛定思痛,如今再次登上了世界的顶峰。很少有一个产业经历过像它这样过山车一般的发展轨迹。今天,当我们面对世界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当国家提出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时候,有人说,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是双循环发展最典型的范例。
光伏产业突破“三头在外”短板的“四大攻坚战”: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突破装备,拓展海外。
有人说,世界上有三张闪亮的名片来自中国,这三张名片都属于中国的光伏领域:中国光伏制造业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世界第一;中国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
时至今日,隆基、通威、天合和阳光电源都已成为行业龙头。
7月21日,通威股份市值突破1000亿;
10月9日,隆基股份市值超过3000亿;
阳光电源的股票则数次涨停,上周五(11月20日)市值报收665亿;
天合光能在6月10日登陆科创板后,各种布局突飞猛进,上周五(11月20日)总市值报收421亿。
现在,四家光伏企业市值总和接近5000亿。
同时,中国所有光伏上市企业的总市值接近19000亿。
从“三头在外”,到“三个世界第一”,短短十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怎样的“过山车”?从扩大内需到优化供给,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实现了“凤凰涅槃”?11月21日 21:30CCTV2《对话》为我们带来答案!且听四位光伏大佬分享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光伏事业。
央视《对话》栏目嘉宾阵容:
刘汉元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高纪凡 天合光能董事长
钟宝申 隆基股份董事长
曹仁贤 阳光电源董事长
李俊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勃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徐洪才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
嘉宾发言摘录: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
老的行业是解决我们吃的绿色能源,新的行业是解决我们用的绿色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行业有巨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大家去投资、去努力。
从这一种产业链的支撑来讲,光伏发电输出的等效的这种电力能源,如果用在我们的电动汽车,我们知道汽车占能源当中的消耗占我们石油消耗量的70%以上,如果我们以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的成本和内燃汽车烧汽油烧柴油的这种成本相比的话,我们现在实际上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成本只有用油的1/3到1/4。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事实上中国光伏发电等效的这种能源使用成本大约只相当10元钱不到的一桶(石油)美元的这种油价。如果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我们的国土面积来输出清洁能源,事实上我们可以大部分节约石油的这种进口,减少石油的消耗,节约外汇的支出,同时实现能源的清洁转型。
十年前,很多关键原材料在外,关键设备在外,90%以上的市场在外。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纯晶硅产量成全球第一,占全球大概65%以上的产量,电池组件占全球70%以上的产量。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把中国和美国在全球有领先、有竞争力的各项产业进行了比较,做了个圆饼图。中国的光伏行业、光伏产品是麦肯锡认为中美之间中国绝对领先的产业,是中美之间唯一一个顶满饼图外框的产业。所以整个行业的同仁们,真正回想十年前的状况和现在今天中国光伏行业所取得的地位的话,大家心里面会有一种特别的自豪感。
2008-2010年,欧美日韩对整个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工艺包、数据、专利等等,对此进行严格的保护。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整个产业受核心原材料的制约极其明显。
设备这个环节,2010年以前,我们拿电池环节来举例,90%以上的设备是日本的、德国的、意大利的、美国的为主。我们国内的设备基本上是零零星星,零头不到10%。如果我们现在去看,还存在着2010年前后建成的电池生产线90%以上都是国外的设备。现在如果我们要去看,国内的设备接近占了百分之百,成本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不到。产品的提升、技术服务改进的速度比它们快。所以到现在为止,就是德国的设备、意大利的设备同样价格的时候,我们国内的生产线,都愿意选择国产的设备。
2010年前后,欧洲大部分进口中国的组件,2011年、2012年它们开始“双反”,中国出口的组件大幅下降。可是反了六年、七年以后,欧盟总体总结,并没有保护起欧洲的生产产能,反而影响了欧盟的低碳化、清洁化转型的进程,所以欧盟委员会在2018年9月3号宣布取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很多中国产品以质优、价廉、规模大、产品质量也高,然后价格全球领先,重新又进入欧洲市场,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应该有很大的一种底气和支撑。
我们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联大会议上表态和承诺以后,10月份日本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随后三天韩国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所以全世界几乎190多个签约国之间大多形成共识,这对国际上的这种能源转型的推动,对中国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态发展、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道义上、经济上、产业发展上、内循环、外循环上,可以说都是很多很多的加分项。总书记这次表态,又一次向全世界发布这种冲锋令,全人类齐步跨进可再生能源、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的新时期。
过去的两年到三年,我们每年非化石能源增加1到1.5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如果我们稍微积极一点的态度,很有可能每年会增长1.5到2个百分点的这一种可再生能源比例。如果从这样一个发展曲线去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做到碳中和,它还在加速,应该有可能按期实现,或者是提前实现,因此不仅仅前瞻性上占道义上的国际制高点,经济上完全有产业的这种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和保障,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努力的。
隆基股份董事长钟宝申:
光伏在过去这一年、两年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一方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看好,另一方面是对我们光伏产业发展的看好。
在过去我们跟海外的一些供应商在合作,相对来讲,大家交流一次,都要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中国企业之间,上下游完全打通之后,相互之间的交流,只需要一周或者两周。所以这个循环,一下子就加快了。所以中国在产业的领先不是偶然的。
在进入光伏领域之前,我就是做装备的。所以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我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光伏产业,整个光伏制造从硅料、硅棒、硅片到最后电池组件全盘进口设备。就拿切片来讲,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会做切方机,这个我也是参与者,因为在2006年,我就牵头成立了大连连城数控,就是看到了这种太阳能光伏的蓬勃发展。我们装备全部依靠海外的一个现实,我们希望取得突破。所以当时就找了一些大连做机床的专家在一起,我来牵头出资来做,先从最简单的开方机做起,但是开方机当时也是从海外进口,那么从2006年-2009年开发出来。接下来我们开始攻克切片机。切片机当时在中国完全没有任何认知,它就像一个很粗的玻璃棒,我们要把它切得和纸一样薄的这样的硅片。但是大家如果没见过这个设备,都觉得这个根本想不出来加工办法,它其实就是一种我们叫线切割的设备,那就是瑞士和日本在做。这时候连城数控开始进入,也有其他家进入。从2006年一直到2012年开始出设备,这时候主要还是处于跟随、模仿、创新阶段。到了2015年,已经可以并驾齐驱了。这时候中国的产品已经体现出来了相同的能力,但是更快的服务、更低的成本。到2015年之后,随着技术的升级,那么进入到金刚线的切割时代,这时候中国的企业和瑞士,和日本的企业已经是同台竞技了。等到产品出来的时候,到了2017年、2018年这个产品完全在市场扩展的时候,海外的设备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中国已经全面领先了。
中国光伏应该说最早它的起步,就是从海外市场起步的,所以这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刚开始我们就对应了全球的高质量、高标准。从海外市场开拓来讲,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就让它感觉到用你的产品,它得到的好处最多,如果不用它就吃亏了,我认为这是你拓展海外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第二点就是本地化,那就是说,我们在给海外市场服务的时候,能够更加贴近它的市场,大家能够有更多的共鸣。
全球的光伏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即使像中东的沙特、土耳其、俄罗斯,它们都有支持本地制造的政策,给予本地制造一个更好的价格和一个更好的保护政策。但目前的现状,中国的光伏产业仍然一枝独秀,中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际上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扩大。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
对于“扩大内需”,我这个体会比较深的是,实际上扩大内需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我们要培育市场,另外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技术研发能力必须跟得上,否则国家给你做好了顶层设计,你自己做不出来,那也没有用。所以这是一个相互守望的、相互耦合的一个过程。这十年深刻吸取了我们“三头在外”的教训,当“三头在外”的时候,我们是什么都是受制于别人。所以在这个产业演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企业界还有我们国家政府部门都做了大量的思考,如何来推动我们国内的市场,如何来推动我们企业自主创新、替代进口,实现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个过程,首先是国内市场大的激发,取决于我们顶层的制度设计,加上企业努力两方面得来的。
国家从各个方面的政策给予引导,给予刺激。特别是我们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们国家给予的一些电价的补贴,这些补贴从今天来看,看上去它是扩大内需,本质上它是让我们快速降低成本。内需的扩大,使我们的企业一方面有了市场,另外一方面还是由于我们中国企业真正的低成本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我们能够满足已经扩大了的内需的市场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这几年逐步把我们的化石能源的比例降下去。内需的扩大,实际上就是我们企业创新、自主能力提升一个交错的过程。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实际上光伏产业作为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既是低碳产业,也是一个未来能源的方向,全世界也包括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在争抢这个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在这个过程中间,两件事情可以说明,第一件事情,实际上早期是它们发展得好,当然后来我们通过科技创新、成本下降,我们的竞争力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为了阻止像天合光能这样的中国企业竞争它们占领的市场领先地位,就采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贸易保护,不管是一次双反、二次双反,实际上目标就是要阻止我们在它们市场争夺它们的市场主导权,以及和它们产业竞争。扩大国内市场和成本下降以及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相互协同关系。
2060碳中和,简单来讲,就是那个时候,整个我们中国的碳排放是零。现在的煤、天然气、石油将全部被淘汰,全要靠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的整个的主力。在这个里面可以说,既有巨大的前景未来四十年,但是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怎么让光伏这样一个能源能够最后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实际上包括储能、氢能等技术都要起来。这个里面又给我们这些创新的企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兴奋。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
实际上这三个世界第一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中国的新增装机市场,已经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了,而且没有往下走的态势,中国的累计装机量,已经连续五年世界第一了,还会继续走下去。中国的光伏电池组件的产量,连续十三年世界第一。
有人说“光伏产业的世界第一名不副实”,我认为这个完全没有道理,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光伏产业拼搏出来的,而不是人家让出来的。为什么这么说?事实摆在那儿,因为这些产业都是人家先干的,而且都是发达国家先干的,15年前我们的电池组件的产量只是日本的1/5,我们的产量排在日本、美国,排在欧洲后头,但是后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大家拼搏奋斗,最后战胜它们,把市场从它们那里拿过来了,我们变成了世界第一。
“双反”的结果是怎样的?2011年,我们光伏产品的出口额225亿美元,至今为止这是我们最高的一个点;到了2012年,我们一下子降到127亿美元,近乎腰斩,这个打击是相当沉重的。所以使得很多企业就做不下去了,所以当时有很多企业破产,对行业带来非常沉重的打击。这个教训是非常沉痛的。那么反思一下,第一点是我们的基础,因为我们这“三头在外”有两头是要进口的,一头是设备,一头是原料,这两块都是基础,一个产业如果没有基础,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那个时候就是没有基础,我们的产业链不完整,所以我们得到的反思就是,我们一定要把基础抓在自己手里,所以我们通过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攻克了多晶硅料等,包括一些设备的难关,这样我们光伏的成本才快速下降。
在内需这个市场,这个舞台搭好之后,在优化供给这方面最主要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的光伏产业,就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而且中国的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有一个特点,它是全产业链的创新。所以我的体会就是中国的技术创新,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越来越活跃了,是历史上最活跃的几年,特别是最近的两年,基本上这几年,我们每年的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都以0.3-0.5个百分点来提升。我们现在主流的企业电池转换效率已经在22.4%-22.5%,领先企业已经接近了23%。这个发展非常快,以前在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最高转换效率纪录里边见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这几年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已经有19项纪录了,而且我们有4项至今还在保持着。而且这19项里边有14项就是最近这两年之内出来的,所以这几年的创新非常活跃,真正地做到了扩大内需、优化供给。所以我们的潜力和我们实际做的工作都体现在这里面了。这样下来以后,一个我们转换效率提升了,再一个成本也下来了,更有利于我们扩大内需了。
我们的海外市场跟以前没法类比了,以前我们说的90%也好,95%也好以上出口,那个时候是一个什么情景呢?集中度非常高。我们出口的方向大部分是欧洲,欧洲的大部分是德国,所以一个国家一“打喷嚏”,我们跟着就“感冒”了,就是这样一个情况。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集中度在迅速地下降。我们统计了一下,现在全世界GW级以上这样大的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16个,所以不是过去那种非常集中的现象,这个实际上对于国际市场的稳定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所以我们在国外市场应对也相对比以前稍好,压力小一些,有一种东方不亮西方亮,此起彼伏的这样一个感觉。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
当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许多国家对光伏的支持减缓了,中国可以这样说,从疫情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得出来,它是个韧性很强的一个经济体,为什么这么说?当金融界放弃的时候,地方政府在支持,中央政府在支持,企业家在努力。很多光伏企业都坚定不移地走过来了,熬过了那一段至暗时刻。
大家都看到了光伏,我们技术的进步,有我们努力的部分,但是所有的光伏行业应该看到这一点,由于我们光伏产业的蓬勃兴起,全世界的光伏创新的团队都为中国产业在服务。所有的人、所有的技术都给你提供。比方说隆基,我需要什么技术,不光是隆基的团队在研发,全球的团队知道隆基需求这样的技术,我给你做这样的研发,我给你提供那样的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局面。没有哪一个说我先进的光伏技术,我不想给隆基,不想给天合,不想给中国的光伏企业,那它就没有用武之地。就是你自己强大了,你是真正这个市场的主宰,如果你不是这个市场主宰的时候,你就没有这种机会。
光伏行业的发展,虽然吹的是冲锋号,但是它不是一个百米赛跑。它是一个马拉松,达峰要十年,碳中和要四十年,所以大家应该锲而不舍地去努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发展过程。咱们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制造业发展起点是非常低的,主要是来料加工,两头在外,搞这种代工、贴牌,所以赚的是一点辛苦费、血汗工资,是低端位置。所以讲的我们这个所谓“三头在外”起点很低,其实最核心的一个就是技术在外,你没有技术,你有原料,有市场,有设备,你没有可持续的竞争力。所以在技术创新这一块,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我们大家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通过学习、模仿、借鉴,最终走向了自主创造、创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行业,其实表现也是不错的,比如说像汽车行业,支撑“铁公机”领域的是这个机械工程的制造业。光伏产业实际上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而且应该说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也是为我们未来的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榜样。
(中国能源网根据网络及视频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