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首个交易日,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依旧气势如虹。
1月4日,光伏概念221只个股共有184只上涨。光伏龙头隆基股份(601012.SH)股价破百,报收100.10元/股,涨8.57%;晶科科技(601778.SH)报收7.68元/股,涨5.79%;晶澳科技(002459.SZ)报收43.10元/股,涨5.84%。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总结2020年光伏行业,我更愿意用‘波澜壮阔’来形容。”2020年12月30日,晶科科技投资者关系总监宋昊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光伏企业延续了扩产潮,经历了价格波动、技术路线讨论和尺寸争议,最终在被业内称作“3060承诺”的背景声中,迎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价时代。
“今年来说,应该是预期之内、情理之中。”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20年光伏在资本市场中的表现来看,市场对光伏行业是看多的。”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光伏作为目前大力推广发展的一种能源,在“双循环”下将发挥重要作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内循环中,光伏发电作为可循环能源,可以保障能源供给;在外循环中,不断升级、完善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将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光伏企业加快布局。
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21年光伏行业的发展水平或将超越2020年。同时,业内人士一致预期,即便补贴逐步退出,但装机量仍将继续保持可观增幅。
据国新办在2020年12月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是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途径。光伏作为近十年内所有可再生能源类型中降本速度最快的能源,预期在2021年退出补贴之后,光伏行业将展现出超预期的成长性。
“2021年开始,光伏上游组件的二、三线品牌会大面积消失,一线企业份额快速提升。下游地面电站的竞争也将加剧,收益率降低,这些都将考验企业综合能力。此外,随着电改的深入,分布式项目将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宋昊对记者分析说。
原材料涨价
即使经历两个月的停工,中国光伏行业仍在2020年交出一份精彩答卷。2020年1-11月,用户装机累计新增超过10GW。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光伏装机量为18.7GW,远超上年规模。据民生证券研报数据,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有望达到35-40GW。
光伏行业在2020年亦经历不少艰难险阻。
2020年7月,受新疆硅料厂事故影响,硅料供给紧缺,由此引发连锁反应。从硅料、硅片、电池片再到组件各环节成本价格连番上涨,加上下半年往往是光伏装机的高峰期,极大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原材料供应紧缺,组件市场曾一度陷入“有钱无货”的困境。
直至2020年末,硅料紧缺的状况也未能得到改善。Solarzoom数据显示,国内一线企业单晶复投料价格在85元/公斤以上,高位报价甚至达86-87元/公斤,就连部分二线硅料厂商价格也涨至84-85元/公斤。据PV Infolink数据,2020下半年,全球硅料产量达24.6万吨,硅片产量达27.3万吨,供需偏紧。
此外,因玻璃产能限制政策,光伏玻璃已成制约光伏组件生产的瓶颈。
2020年12月16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修订稿)》的意见中提到,光伏压延玻璃项目可不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但新建项目应委托全国性的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召开听证会,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先进性、能耗水平、环保水平等,并公告项目信息,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履行承诺不生产建筑玻璃。
政策修订,意味着光伏玻璃短缺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而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2020年12月30日盘后,主营光伏玻璃的行业龙头福莱特(601865.SH)发布公告称,与晶科能源签订销售光伏压延玻璃的《战略合作协议》,预估合同总金额约141.96亿元,同时公司宣布拟投资43.5亿元建设5座日熔化量1200吨光伏组件玻璃项目。
“政策松绑、产能增加,这些都是希望能够平抑价格波动幅度。”2021年1月3日,东兴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丹丹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20年11月5日,3.2mm镀膜光伏玻璃实际报价高达52元/平方米,相较于7月底24元/平方米的最低价,光伏玻璃价格涨幅已然翻倍。而玻璃产能政策松绑后,PVInfolink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当周,3.2mm镀膜光伏玻璃报价最高达47元/平方米,最低价为42元/平方米,均价维持在43元/平方米。
尺寸争议和技术迭代
无论是产业上游还是下游,扩产潮从2019年开始至今仍未结束。记者了解到,因下游需求确定性较高,光伏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扩产,仅2020年硅片、电池片和组装环节的产能扩产均超过200GW。
“扩产还会持续,今天的扩产是为了明天的需求,未来光伏仍会有相当长的持续增长期。”宋昊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未来5-10年,光伏装机将持续增长,行业产值也会继续扩大。
不过,尺寸硅片争议尚未有定论。以隆基股份为首的182阵营和以天合光能(688599.SH)为首的210阵营,正围绕“谁更适合市场化”展开激烈竞争。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同规格尺寸的硅片,对应的适配辅材不同,因此采用不统一的硅片尺寸,容易造成产业链配套环节制造成本的上升。
“硅片尺寸不统一,给上下游协同、客户设备选型造成了较大困扰。”2020年12月31日,晶澳科技执行总裁牛新伟博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所有的光伏产品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客户降低度电成本,提升用户收益,促进光伏产品的推广。”
业内人士认为,182与210的尺寸之争将延续至2021年,甚至可能成为光伏行业的“主旋律”。
“尺寸之争不会那么快结束,也可能永远都结束不了。”2020年12月30日,光伏行业资深人士杨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2020年12月31日,Solarzoom创始人刘昶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不管是182还是210,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此两种尺寸带来的收益差异实际上并不是特别明显,和技术迭代完全不能比。”
刘昶指出,目前很多二三线企业的产线都是小尺寸,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产线升级,将产品的规格做大,来逐步淘汰实力不济、无力升级产线的企业,借此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的渗透率。
“现在基本上龙头企业该升级的都升级得差不多了,该扩产的也扩得差不多,从2021年开始应该就是大企业之间的‘神仙打架’。”刘昶称。
“目前的‘尺寸之争’,只是行业内企业对产品技术的积极探索。”牛新伟认为,不断降低度电成本才是光伏电力和其他能源电力竞争的砝码。
相比尺寸争议,技术路线的迭代才最为光伏行业关注。
“目前的主流技术是PERC,但我们预期HJT(异质结)会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主流技术。”刘昶认为。上述隆基股份相关负责人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决定光伏的核心仍是度电成本,而降低度电成本,除提升光电转化效率之外,另一个方法是降低整个生产流程全产业链的成本。前者由技术路线所决定,后者则受到尺寸方面的影响。
目前,由泰州中来生产的TOPCon电池量产转换效率已达到24.5%。2020年12月16日,爱康科技第一片HJT电池试样生产下线,该电池片为G1叠加MBB技术,功率为6.20W,电池效率达24.59%。
随着TOPCon和HJT等一众新技术进入孕育期,新的技术红利也即将启动。
“主流技术PERC拥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价比。HJT虽然效率高,但成本也较高,加上供应链不完善,效率领先优势不明显,这些年相对规模增速较小。”宋昊说。
有行业分析认为,2020年是HJT电池元年,2021开始大规模渗透。从单GW的投资强度与建设进度测算,预计HJT电池设备投产高峰期年市场空间将比PERC高50%-100%。
“对我们下游企业来讲,尺寸不是核心因素,我们投资最终要看项目收益率,在怎样的应用场景下什么样的产品能带来更好的收益,是我们关注的核心。”宋昊补充道。
竞争白热化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是光伏行业的发展利好。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光伏走向全面上网的第一年。经历了2020年光伏组件原料上涨、组件价格上涨的风波之后,今年各组件大厂均布局垂直化体系,产能大幅上升,预计光伏行业的发展将重回降本增效的主路线。”2021年1月3日,古瑞瓦特首席产品经理刘继茂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光伏平价上网时代将加速了行业演变,头部企业相继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投入,产业链更完善和集中。单个环节的光伏产品利润更为稀薄,中小企业的生存将更为艰难。
随着光伏补贴退出,行业竞争将日趋白热化。
“储能会成为2021年各大光伏企业重点布局的领域,主要还是看下游的应用。”宋昊认为,光储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平价。
多名业内人士还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尺寸竞争是2021年可预见的变化,这将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渠道拓展及金融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能力。
“是否有新玩家突然加入赛道还有待观察,但2021年如因尺寸而出现价格战,最终格局会如何演变还不好下定论。”刘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21年光伏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最大的变量来自于技术路线的迭代,“这些都是2021年值得期待的看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