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发改委:2020年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8.5%

   2021-01-20 中国网
45
核心提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上午9:30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和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上午9:30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和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发布了去年发用电量等主要实物量指标的数据。从发电看,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1—11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2%、5.3%、5.1%、10.5%和8.5%。12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提高2.3个百分点。

从用电看,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2%、2.5%、1.9%和6.9%。分地区看,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西藏、广西、江西、安徽8个省(区)实现5%以上的增长。

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网企业设计、施工业务有序放开,扎实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

袁达: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在过去一年对发展改革新闻宣传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出席发布会的有,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先生、综合司司长严鹏程先生,我是政研室主任袁达。

下面,先请赵辰昕秘书长介绍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和稳投资、重点改革、新型城镇化、中欧班列等工作进展情况。

赵辰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2020年,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推进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开放,认真履行宏观调控职责,促进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这里,我重点介绍5方面情况。

第一方面,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主要经济数据。可以看到,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世界上率先控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呈现逐季好转、稳定恢复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

一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出台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力度,稳住了经济基本盘;聚焦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创造新生态持续构建;完成960多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强化援企稳岗和就业帮扶,加快推动教育、养老、托育、家政、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民生得到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壮大;着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改革文件,完善稳外贸稳外资机制,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这里,再具体发布去年发用电量等主要实物量指标的数据。从发电看,2020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2.7%,增速较1—11月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1.2%、5.3%、5.1%、10.5%和8.5%。12月份,发电量同比增长9.1%,增速比上月提高2.3个百分点。从用电看,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3.1%。其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2%、2.5%、1.9%和6.9%。分地区看,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西藏、广西、江西、安徽8个省(区)实现5%以上的增长。这是第一方面情况。

第二方面,稳投资工作进展和成效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扎实做好稳投资工作。一是推动重点项目开复工。建立日调度机制,优化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二是加快补齐短板。3.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在120个县城和县级市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等重大工程,加快公路、航道、机场、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四是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推动各地推介民间投资项目8000多个,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符合要求的PPP项目落地实施。启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五是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应用,推动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管理规范,强化项目代码在各行业、各领域的统一应用。深入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

在各项政策举措推动下,2020年全国投资增速逐月逐季回升向好,从4月份开始当月投资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投资增长2.9%,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领域投资持续改善,从具体领域看,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增速达18.7%;制造业投资加快恢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不断加快,增长7%。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投资先行指标持续向好,投资到位资金增长7.8%,特别是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2.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1.9%,对投资稳步回升形成有力支撑。这是第二个方面。

赵辰昕:

第三方面,重点改革进展情况

一是牵头完成重要基础性改革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安排,制定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研究起草《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目前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6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是深入实施一批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实施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国家油气管网集团完成重组并正式运营,“X+1+X”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组织开展四批200多户混改试点,已完成试点主体任务的企业改革后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实施股权激励的试点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幅超过20%。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生猪生产、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鲜农产品流通,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

三是持续推进一批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电网企业设计、施工业务有序放开,扎实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成国有林场林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积极推进培训疗养机构脱钩改革和转型养老,首批转型养老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和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取得重要成效,21个省市制定出台本省(市)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实施意见。

第四方面,新型城镇化主要进展和成效

2020年,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镇化领域改革红利和政策效应加快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明显。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制度有序实施,向未落户常住人口发放1亿多张居住证,含金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服务,90%左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二是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基本覆盖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培育新设一批中小城市,特大镇设市模式取得突破。

三是城市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1—11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206.9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7万个,惠及居民700多万户。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6%,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城市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

四是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基本确立。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不断拓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制度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99.61%的行政村通硬化路,超过98%的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比稳步降至2.56。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快推动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赵辰昕:

第五方面,中欧班列运行情况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品牌工程的中欧班列,持续保持逆势增长和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为稳定国际供应链产业链、助力中欧共同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跑出了互利共赢“加速度”。

一是开行量逆势增长,已突破“万列”大关。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中欧班列发挥国际铁路联运独特优势,大力承接海运、空运转移货物,全年开行12406列,同比增长50%,首次突破“万列”大关,是2016年开行量的7.3倍。特别是下半年月开行量保持在1200列上下,已连续10个月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8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

二是运行效率稳步提升,开行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中欧班列重载运输尤其是回程重载运输得到较大改善,综合重箱率达98.4%,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回程重箱率提升显著,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全年中欧班列运输货物货值达500亿美元,是2016年的6.3倍,除电子产品、食品、木材、化工产品等传统品类外,国际产业链重要中间品运输需求迅猛增长。

三是全面助力复工复产,“生命通道”功能凸显。2020年,中欧班列共运送货物113.5万标箱,其中,防疫物资939万件、7.6万吨,目的地主要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匈牙利、荷兰、立陶宛等国,并由其分拨到更多欧洲国家。西安、义乌、武汉等地创新开行了中欧班列“防疫物资专列”,得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是运营网络持续拓展,大型枢纽初步形成。2020年,中欧班列通达21个国家的92个城市,较上年同期增加37个,增幅67%,在16个国家新建铁路箱境外还箱点8个,累计达80个。铺画中欧班列专用运行线73条,较上年增加6条。西安、重庆、成都等3个城市中欧班列年开行量均超过2000列,合计占全国开行总量的58%,班列运营开始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

五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数字口岸系统”上线运行,创新“三并二”集并运输模式,口岸交接效率大幅提升。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欧班列客服中心全年累计推送运踪信息51万条、处理运输组织障碍185起。

以上我就先介绍这五个方面的情况,一会儿愿意和袁达先生、严鹏程先生一起回答大家的提问。

袁达:

感谢赵辰昕秘书长的介绍,现在欢迎大家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代表的媒体。

总台央视财经记者: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一方面中国经济保持了全年的正增长,GDP突破了百万亿,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经济的增长超出预期,但一些微观主体的感觉却不尽相同,请对此作出评价,谢谢。

袁达:

这道题请鹏程司长回答。

严鹏程:

2020年中国经济在多重冲击下实现了稳定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GDP增长2.3%、总量突破100万亿元,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不一,对于宏观经济的感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发展的评价也要注重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尺;另一方面,我们要从数据的变化态势中,发现亮点和不足,更好地开启未来。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现了总量突破。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更加坚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韧性和回旋余地进一步增强。GDP是个宏观数据,是亿万微观市场主体运行结果的总体体现,它的稳定增长又为微观市场主体下步更好发展,提供良好预期和稳定环境。

二是积累了调控经验。面对疫情冲击,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强化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及时果断、科学精准地出台了一揽子对冲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稳定恢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创新了调控方式、丰富了调控工具、积累了调控经验。

三是推动了结构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风险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走粗放发展和重复建设的老路,而是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顺势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发展,引导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比整体规上工业快4.3个、3.8个百分点,居家办公、远程问诊、在线教育等行业实现快速扩张。

四是激发了市场活力。我们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通过“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利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同时,更加注重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为企业解难题、添动力,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五是畅通了供需循环。针对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过程中遇到的循环“梗阻”,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举一反三,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效改善了经济循环。2020年四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4%,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前2个月的大幅下降38.3%回升至前11个月的增长2.4%。

最关键的是,我们较好地保障了民生需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年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1.8%;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6.2%下降到12月份的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一些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兜底。

当然,我们也看到,当前经济稳定恢复还面临一些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还需要付出努力。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还面临很多困难,市场需求恢复还受到一些制约,全球经济形势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们将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密切跟踪市场主体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经济恢复的暖意。谢谢!

东方卫视记者: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全年稳投资的效应明显,请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围绕哪些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做好项目准备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谢谢。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辰昕秘书长介绍了2020年投资领域有关工作情况。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方面,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办理进度,推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更加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有关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巩固和深化“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

近期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方,多个省级电网负荷超创历史新高,请问当前能源供应是否有保障,有关方面如何应对?

赵辰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冬季能源保供是近期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一方面,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工业生产增速不断创出新高,已超过疫情前正常水平,带动用电等能源需求快速回升。另一方面,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大家都感受到,全国先后出现3轮大范围降温天气,特别是今年1月6日开始的强降温,全国多地气温创出近30年甚至50年的最低纪录。这些因素叠加,全国用电需求快速增长,去年12月份以来连续两个月用电需求保持两位数增长,发用电负荷多次创历史新高。

面对冬季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一直在积极应对,全力增加能源供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有序用能方案,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及民生领域的能源需求。即使是在过去几轮强降温,需求最高的一段时间,能源供应也是坚强有力的。今天是1月19日,阴历是腊月初七,明天是腊八,三九、腊八过后,天气总体上逐步转暖。事实证明,这个冬季我国能源供应经受住了需求大幅波动的考验。经过这次考验,我们对今后能源保供有了更坚强的信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统筹当前、着眼长远,继续做好能源保供相关工作。一方面,加强能源供需形势监测预警,统筹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组织风光水火核等电源多元化生产,加强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调调度,健全完善有序用能方案。另一方面,科学研判“十四五”能源需求走势,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做好“十四五”能源规划编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提供坚强支撑。谢谢。

袁达:

谢谢秘书长,下面请继续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想问严司长,刚才您介绍了中国过去的成绩单,中国过去一年的成绩不平凡,也非常的令人鼓舞,但是现在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今年的经济运行,大家也知道,近期多地又出现了新的聚集性疫情,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是否还能够延续?如果这个稳定恢复的态势可以延续的话,我们的宏观政策是否会出现退坡甚至退出?谢谢。

严鹏程:

我理解,你提出的两个问题,焦点都在于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能否持续,这是目前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应该说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其中就包括你刚才提到的疫情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新的聚集性疫情,各有关方面正在紧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举措。由于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我们要适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学防控和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效。

总的来看,今年经济发展有挑战也有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此做了全面分析,对全年工作也做了系统部署,下步关键是要抓好落实。针对今年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也做了情景推演和应对准备,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我们认为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是大国经济有韧性。前面已经提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回旋余地。过去一年,广大市场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探索积累了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表现出了坚强的发展韧性。这些都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

二是宏观政策有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我们将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宏观和微观,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确保经济稳定恢复态势,而不会出现“政策悬崖”。

三是创新驱动增动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催生了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推动很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发展又作出了新的部署,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抓紧推动落实,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四是改革开放激活力。这几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壁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目前我们正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谋划政策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着力深化国内国际循环战略联接。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是国内需求有空间。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空间广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了系统部署,目前各有关方面正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围绕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等重点任务,抓紧谋划相关政策、项目和工程。相信这些举措将充分释放我国国内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至于今年的政策安排,这也是社会上讨论较多的问题。前面提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全年的政策取向作了部署。我们注意到,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2021年政策要全面退坡甚至是退出。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分享我的看法。

一方面,我们制定实施宏观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保经济能够平稳健康运行。基于这个目的,今年的宏观政策,肯定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刚刚“大病初愈”,有的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更需要改革创新。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们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出台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这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还是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

总的看,今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是有条件、有基础的。近几个月来,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说明市场主体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2021年国家发改委将重点推动哪些改革事项?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将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

赵辰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其实你提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改革工作的考虑,一个是营商环境方面的情况。刚才鹏程司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已经讲了,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还要靠改革创新。所以你问到这个问题,我也介绍一下今年我委对推动改革工作的一些考虑。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工作安排,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争取见到实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有五个方面发力点。

一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定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修订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建设统一大市场。

二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1年重点任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统筹协调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三是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改革。推进油气行业竞争性业务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推进铁路货运市场改革,开展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综合试点。

四是努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规范有序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推进培疗机构转型养老,深化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五是积极推进重要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40条首批授权事项。研究在上海浦东等地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关于改革,重点从这5个方面发力。

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将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从4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继续精简行政许可、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行政许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广“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审批模式。

二是进一步推行公正监管。加快完善优化营商环境“1+N”法规政策体系,及时修订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规定。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有效做法。

三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同步提升线上线下办事便利度,增强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普及应用,推动政务服务数据整合共享,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提供多渠道的政策辅导,加快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

四是进一步强化评价引导。完善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更好发挥评价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引领和督促作用。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试点,及时梳理总结和复制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政策落实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

关于你提的两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总台央广记者: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将如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关保障措施?谢谢。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谢谢,下面请继续提问。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位列今年经济工作首位,在布局创新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方面,发改委方面有什么考虑?

赵辰昕: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夯实国家创新能力根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创新高地和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介绍5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大力推动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优势科研力量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集中度、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优化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建设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同时,优化整合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三是组织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好“揭榜挂帅”等机制,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创新支持方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四是夯实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统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前沿引领技术,夯实事关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基础。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袁达:

谢谢秘书长。下面请继续提问。请时代周报记者提问。

时代周报记者:

春节假期临近,在确保节日期间物价稳定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进入春节以后,全国猪肉消费将进入一个高峰期,如何保障春节期间猪肉的稳定供应?

袁达:

谢谢你的提问。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春节即将来临,为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大的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着力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粮油肉菜蛋果奶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进行预判预警,及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二是保障市场供应。督促各地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针对肉类、蔬菜等重点品种,切实组织好生产供应,推动本地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积极对接外地货源、提前签订合同。组织做好生产调度、物流运输和终端销售等各环节工作,保障重要民生商品运输通畅,充分利用好平价商店等渠道,确保全链条畅通运行。

三是加强储备调节。结合市场形势,把握好时机、力度,及时投放各类储备特别是中央冻猪肉储备,确保春节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不出现断档脱销和集中抢购等情况。

四是兜住民生底线。针对疫情、寒冷天气等突发事件,制定或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及时启动、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一次性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谢谢。

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下面请继续提问,请澎拜新闻记者提问。

澎湃新闻记者:

近段时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局部聚集性新冠疫情,这对市场消费影响有多大?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围绕促消费方面会有哪些政策考虑?谢谢。

严鹏程:

谢谢。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消费运行看,国内市场销售总体呈现持续回升态势,重点服务消费稳步复苏,线上消费快速发展。但最近这段时间,国内一些地方出现零星散发和新的局部聚集性疫情,又赶上临近春节假期传统消费旺季,消费市场不可避免会受到扰动,去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略有波动。要看到,相比去年,我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防控措施更加科学精准精细,这将有效降低疫情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去年以来,为推动居民消费回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政策效应正在持续释放。今年,我们将在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的同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开拓消费新增长点等,精准加力施策,进一步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促进居民消费,首先要加大促进居民增收的力度。要通过稳定促进就业、完善社保、加大转移性支付、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稳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能力。要加强市场监管,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同时,要实施好更加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为居民消费创造条件。

二是以高质量供给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衣食住行需求仍是居民消费的大头,也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要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推出更多专精特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要完善消费政策,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号牌指标投放。要促进家电等保有量大的耐用消费品更新消费,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支持开展家电以旧换新活动,推动家电消费更新升级。要积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要推动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大力增加高品质服务供给。

三是把握时机顺应大势加快培育新型消费。要顺应新型消费引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市场,重点抓好《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培育零售新业态、“互联网+医疗健康”、数字文旅、在线教育、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四是创新培育消费区域增长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若干国家消费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分批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

五是积极拓展乡村消费。近年来乡村消费增速持续快于城镇,是挖掘消费潜力的重要着力点。要大力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农村产品和服务品牌化、标准化、数字化、产业化改造,引导现代服务向农村延伸拓展,提振农村消费。谢谢。

袁达:

谢谢鹏程司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的提问就到这儿。牛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借此机会,给各位媒体朋友拜个早年,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吉祥如意!在新的一年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新闻工作团队将再接再厉、锐意进取、继续奋斗,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新闻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也将努力为境内外媒体提供更好的服务。再次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