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合主席、全球绿色能源联合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2020年SNEC全球光伏大会执行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发表开幕式致辞并作主旨演讲。
盛夏的上海,朝气蓬勃。8月7日,第十四届(2020)SNEC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论坛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隆重开幕。上午9时许,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合主席、全球绿色能源联合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2020年SNEC全球光伏大会执行主席、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发表开幕式致辞并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光伏科学家;线上参会的全球各地的行业专家;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再相逢,虽然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一度按下了“暂停键”,今年的SNEC大会跟往年相比,也推迟了整整两个月举行。但是,全球能源变革的趋势并没停下,人类对于蓝天、碧水、净土的呼唤没有改变。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更加迫切。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阿波罗之光”在闪亮。当我们穿过了疫情带来的迷茫和恐慌,再一次相聚在上海,相聚在SNEC大会的时候,我们也倍加珍惜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从而对光伏事业使命感、价值感和重要性,充满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今年的SNEC能够顺利举办,非常的不容易。各位再次相聚,更是难得。在此,我谨以本届SNEC大会执行主席的身份,向所有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共同体的每一名成员,向包括“云端参会”的所有参会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敬意。下面,根据当前宏观经济的形势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态势,我向各位汇报和分享一点看法。
一、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这只“黑天鹅”的扰动,但光伏产业基本面不改,依然坚强。上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全球光伏投资同比降低了25%左右。但是中国光伏作为全球光伏的主力军,依然扛住了疫情的重压,一季度虽有影响,二季度强势恢复。产业链上下游,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均保持同比增长,充分反映了光伏产业在发展前期,已经积累了扎实的基础,拥有了较强的发展韧性。国家能源局日前公布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152万千瓦。在今年极其特殊的情况下,这个数据令人鼓舞。与此同时,上半年,光伏产业“逆势走热”:国外,特斯拉高调宣布进军光伏发电领域。国内,中石油表示进一步加大光伏发电和风能的规模,并将其纳入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中石化继续加大发展光伏产业的筹码,推出加氢、加油、充电、非油、光伏发电等“五位一体”的综合能源销售站。中海油、壳牌、道达尔、BP等石油巨头,包括国内的神华、同煤、山煤、陕煤、平煤、晋能、潞安等煤炭企业纷纷进入光伏领域。推动光伏行业热度不减,并迎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国民共舞”的新时代。表明行业的新风口已经到来。
二、“后疫情时代”的光伏产业虽然会有短暂的波动,但基本态势是稳中向好,迈向新的战略机遇期。如果说今年的疫情和全球多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是一面镜子的话,我们正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的必然性和迫切性,看到了传统化石能源的资源约束,同时更看到了光伏产业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课题,更是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级刚需”。能源转型变革与清洁替代进程加快。光伏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前景可观。光伏发电作为本世纪发展最快的二次能源,全球市场近1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40%,其巨大的产业价值已得到全世界广泛的认知。当前,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逐步迈入负利率时代,相关政策利率和存准率下调,光伏发电的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光伏行业告别补贴、平价爆发,需求全球共振,装机规模再攀新高的大拐点已经到来。去年在这里,我讲过,全球光伏产业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分国藉、不分肤色的业内外人士,携手共创,扛着责任前行,努力把绿色能源带进生活的结果。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未来。我们既共同分担光伏产业前行道路上的一些风雨和挑战,也在共同推动和分享光伏产业繁荣带来的机遇和价值。在此,我也代表全球绿色能源联合会、亚洲光伏产业协会,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做一年,想三年,看十年”。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可以看到的确定性因素,远远大于不确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国际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已经为能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乐观、积极的心态,理性地看待行业一时的波动起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总书记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光伏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虽然这几年,补贴、消纳等问题,对光伏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政策之手”与“市场之手”的相互作用下,光伏产业的免疫能力日渐提升,市场化生存能力越来越强。前几年,行业仁人志士不断呼吁的平价上网,在今天已经基本上成为现实,光伏行业赶在“补贴退坡”之前,已经赢得了主动。在全球能源清洁化、电力体系市场化、能源与数字融合化、出行市场电动化的趋势面前,光伏产业已先行一步。从年初的三部委联合发文,到8月5号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出通知,确定2020年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1139.67万千瓦、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3305.06万千瓦,梳理上半年来,包括“国补”发放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我们会发现,光伏产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互动越来越畅通,国家和行业都在努力解决问题、推动发展,531的阴霾逐步褪去。因此,对于光伏行业,要“做一年,想三年,看十年”,研判大势,眼放长远,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和暂时的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站在“十三五”之末,“十四五”之初,站在我国全力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加快推动能源转型,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节点来看,光伏的经济性优势越来越凸显。光伏电站单瓦造价已降到4块钱以下,光伏发电“一度电一毛钱”也不再稀奇。光伏“平价上网”之后的下一站,是“低价上网”,然后是清洁替代。虽然在此过程中,以风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之间,还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还需要“新老共处”,甚至是“拉锯战”一段时间,但能源变革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大能源系统将呈现出清洁主导、电力泛在、多能合一、储能聚合、一网连天下的新格局,为全球光伏产业带来发展新契机。主要来讲,有几个方面:
一是光伏+储能是必不可少的“标准配置”和中坚力量。在大型储能、工商业及户用储能、5G基站储能、数据中心储能等全场景储能应用中,光伏都是“最佳伴侣”。源、网、荷、储互动,风、光、储、充、用一体化,将推动光伏产业广泛地融入能源大系统。在未来五年,单是中国的光伏+储能,很有可能将实现每年2000-4000亿美元的出口创汇能力。此外,特高压+清洁能源+能源互联网+储能+能源大数据+电动汽车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将打破光伏发电在空间分布、时间限制方面的不均衡性,让光伏消除短板,放大长板,插上翅膀,拓展发展的空间和载体。
二是光伏产业将从集中走向分布,从分布走向嵌入,与5G通讯等产业完美地跨界共舞。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让光伏产业可以与其他行业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新基建”推动“稳增长”,5G能源系统为“新基建”保驾护航。光伏可以和5G基站、特高压、大数据、AI 智能、新能源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城际铁路等紧密地拥抱,参与5G综合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此外,光伏+污水处理厂、大数据园区、智慧家居、物流云仓、绿色港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也会越来越普遍。因此,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1721GW,到2050年将进一步增加至4670GW,这是很有可能的。
三是光伏产业将进入以科技迭代带动全面创新的新通道。光伏新一代高新材料与技术、光伏智能制造等“黑科技”会逐步登场,伴随着光伏产业从快速生长,转向健康生长、高质量生长的步伐,带来光伏开发布局、建设时序、消纳应用等方面的变化,在多电源联合优化运行、多场景创新应用中,获得更高的发展自由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当前,外部发展环境倒逼光伏产业“蝶变”,在大路里面找小路,再把小路走成大路。在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最近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光伏行业如何才能更好地双循环?还是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系统创新和应用创新。一方面立足国内,平价与竞价兼顾,集中与分布齐飞的同时,在多场景创新应用中寻找春天。一方面放眼全球,通过属地化、本土化的策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聚焦创新,服务发展。
放眼“十四五”,光伏产业将上演“二次起跳”。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全产业链戮力同心,从“单一竞争”走向“链群共赢”,才是王道。光伏产业正迎来“合纵连横”“国民共舞”的新时代,呈现出“要素价格最下降,平台资源扩容”,技术核心化、平台协同化、资产轻量化的特点。我们要按照资源互补效应最大,协同成本最小,一体化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行业重构,寻求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特别是把光伏放置在综合能源、泛能产业的大背景下发展,打造“泛能产业”光伏联合体,让“泛能联合经营体”和光伏产业项目分别成为“航母舰队”和“舰载机群”。把自身资源与外部资源融合,与利益相关方协力构建产业生态圈,携手穿越当前特殊的周期。
各位同仁,光伏是大自然最美好的能量馈赠。面向“十四五”,我们要携起手来,一个声音对外,消除外界对光伏产业的偏见,让外界充分认识到光伏产业不可替代的普世价值和绿色意义,为未来光伏的良好发展,赢取更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更好地推动能源转型变革,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为地球家园更美好、更健康,为人类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而努力!最后,祝今年的SNEC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