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海源复材吗?据媒体报道,这家企业的电镀铜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成为业内首家应用电镀铜工艺的HJT企业。
HJT经济性的“钥匙”
众所周知,银浆成本是制约HJT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数据显示,在HJT的成本结构中,银浆成本占比高达24%,而PERC和TOPCon仅在10%和16%左右。具体到耗量上,CPIA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HJT高达190mg/片,而PERC和TOPCon仅为96.4mg/片和145.1mg/片。
针对银浆成本,目前主要有MBB、激光转印、银包铜、电镀铜四种降本路径,其中电镀铜凭借“去银化”工艺,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资料显示,电镀铜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电极金属化技术,在基体金属表面通过电解方法沉积金属铜制作铜栅线,收集光伏效应产生的载流子。
据悉,电镀铜工艺制备的纯铜电极电阻显著小于含有有机杂质的低温银浆,且高宽比更大,遮光更少,线宽有望降至20μm以下,在实现“去银化”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因此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广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低温银浆电极成本为0.13-0.17元/W,而电镀铜电极成本仅为0.06-0.09元/W。同时,采用电镀铜电极还将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约0.3%-0.5%。
不过,由于电镀铜工艺存在环保、水平电镀出片效率低、工序复杂、铜活跃易氧化脱栅线等问题,因此产业化进度相对滞后。
显然,电镀铜工艺就是HJT经济性的“钥匙”。
平凡“外表”之下隐藏着王者的“灵魂”
一般而言,这把打开HJT经济性的“钥匙”,理应掌握在光伏龙头企业手中。但令人意外的是,率先实现产业化的却是海源复材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据媒体报道,海源复材的电镀铜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成为业内首家应用电镀铜工艺的HJT企业。按照规划,公司将于2023年实现产业化,2024年形成规模化产能。其中,第一条产线年前开启设备进驻,年后进行安装调试。
董事长甘胜泉称,公司的电镀铜技术可同时应用于HJT和TOPCon,从中试情况来看,对标以往的电池银浆,采用电镀铜工艺技术,成本可以降低50%左右,转换效率可以增加0.3%。
如果仔细查阅海源复材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实这家企业“大有来头”。资料显示,海源复材成立于2003年,于2010年登陆深交所。2020年,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江西赛维,并成功收购赛维电源,进军光伏行业。值得一提的是,赛维正是那家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与尚德齐名的全球光伏巨头。
虽然如今的赛维已经大不如前,但其依然拥有极为深厚的技术底蕴。董事长甘胜泉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曾直言道,海源复材之所以能在电镀铜工艺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得益于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持。
资料显示,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被誉为光伏行业的“黄埔军校”。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17项,其中发明专利109项、实用新型专利10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可以看出,坐拥赛维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海源复材的成功也顺理成章。
“铸造单晶+微晶硅+铜栅线”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作为曾经的王者,重生后的赛维自然不甘人后。显然,HJT成为了其实现弯道超车、重回巅峰的最佳途径。
在今年年初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董事长甘胜泉曾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不断的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是企业能够胜出的关键。我们提出希望依托“铸造单晶+微晶硅+铜栅线”等技术,生产全新的高效HJT光伏电池及组件这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甘胜泉的表述,海源复材的核心技术不仅在于电池片生产工艺,还包括基于“旋式铸造单晶”的硅片生产技术。据悉,公司生产的“旋式铸造单晶”具有晶体位错少、单炉产量高等优点,在质量接近的情况下,较传统直拉单晶生产成本低30%,耗能下降77%,且可使用成本更低的多晶硅料及回收硅料。
“在HJT电池项目上,海源复材有望将降低能耗、回收硅料及以铜代银等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战略上解决HJT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痛点,使之有望在新一轮光伏电池技术路线竞争中胜出。”甘胜泉直言道。
今年下半年,海源复材第一条600MW HJT生产线已全面投产。目前,公司已启动江西新余2.7GW N型高效光伏电池项目,其中一期为1GW,预计将于2023年3月投产。按照公司的规划,HJT总产能规模将达到5GW。
显然,作为业内率先实现电镀铜技术应用,且拥有铸造单晶差异化技术的HJT企业,海源复材已经至少领先竞争对手1个身位。未来,随着HJT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公司也将充分享受先发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