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短短一年,多晶硅料价格便由50元/公斤涨至230元/公斤,十年努力一夕废,眼看就要实现的平价上网目标,渐行渐远。
浦江夜雨十年灯,故旧新朋又相聚,却不料光伏的成本,已回到从前。
不过短短一年,多晶硅料价格便由50元/公斤涨至230元/公斤,十年努力一夕废,眼看就要实现的平价上网目标,渐行渐远。
很显然,相比去年的玻璃等辅材,硅料作为光伏组件的主材,其价格波动对终端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远远更为巨大,而如此巨大的价格波幅,已足以危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想来,对于这样的局面,无论下游电站应用市场,还是产业链中下游电池和组件环节,同样都难以接受。
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全行业或已有近五成电池和组件产能处于停产歇业状态。而下游应用市场的反馈也并不乐观,除了一些国外客户开始重新选购价格更为低廉的多晶硅组件外,据说已有央企开始组建供应链保障平台,自行采购原材料通过与组件企业采取双经销或代工的模式生产组件,以应对光伏企业一如去年那般毁约的情况。
这种做法并非无的放矢,正如去年某位光伏企业老总在毁约后的计算:即使我缴了违约金,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还能赚得更多,我为什么不毁约?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经济账,很好计算,但这同时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信用账,同样也很好计算。
众所周知,在目前国内光伏电站市场上,央企国企是绝对的投资主力,一定要逼迫他们无奈之下自己去制造组件和逆变器吗?
其实,在疫情和美元大水漫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飙涨的宏观背景下,光伏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不算意外,相信终端市场也能够理解,但硅料价格如此迅猛地重回十年前的水平,却仍是个很大的意外。
毕竟,硅料这玩意儿,既不是疫情急需的口罩,又不是饥荒年保命的口粮,凭什么价格如此暴涨?又哪里来这么大的新增需求?
按照相关行业协会的数据,今年全年硅料总供应量约为58万吨,对应的组件产量约为190吉瓦,就算大胆想象一下今年全球装机达到200GW吧,缺口也不过10GW,硅料至于这么抢手?
局面似乎越来越诡异。
一方面是硅料的毛利润已经超过400%达到了近500%,但对硅料的抢购似乎并未减少,另一方面则是下游电池组件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以及多数电站项目不敢开工。
其实,硅料企业对于价格暴涨暴跌的委屈很容易理解。毕竟,硅料属于大化工行业,无论增产还是减产,确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和容易。
面对如此局面,不少光伏企业家开始呼吁政府介入,希望硅料能像口罩原材料一样获得央企强势介入。暂且不说这个办法有多少合理性和合法性,很显然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把涨价的原因都推给宏观环境或者甩锅给别人,必然越来越不那么令人信服。也许,不少人都已经忽略了光伏行业一直以来的发展逻辑。
在过去的20年中,无论技术进步还是产品更迭,光伏行业实际上都只有一个逻辑,那就是不断降本,这个行业里的众多企业,包括那些曾经辉煌过和仍在辉煌的企业,都在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那就是全面平价。
这是光伏行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
在眼看目标即将实现,更有全世界掀起“碳中和”绿色发展浪潮对光伏而言是最好的这样一个年代,光伏的价格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光伏这两年产能的疯狂扩张,以及某些龙头企业对原材料的霸道抢购,似乎都只是市场行为,没什么好说的。
但由此带来的结果,却是由大家伙共同承担,龙头也不会例外。
按照目前的价格趋势,光伏组件很有可能重回2元/瓦时代,这会不会极大地抑制装机市场的积极性?
总是要到最后,才会想起最初。光伏行业的初心,正是全行业一直致力于降本增效,就像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样,光伏正是唯成本制胜,离了这一优势,还怎么玩儿?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