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受产能供需影响,多晶硅产品价格从最低59元/kg大幅上涨,在2021年底出现短暂回落后,进入2022年又开始持续上涨。截至2022年9月,已超过300元/kg,相对2021年最低点增长约410%,较年初增长31.7%。多晶硅价格的上涨,导致产业链供应链价格全面上涨,至目前,硅片、电池、组件价格较年初已分别上涨29.3%、21.3%、5.3%。供应链价格的上涨短期内给光伏行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分析
组件企业利润承压。组件端受制于下游需求,有产品价格上限,但上游硅片、电池却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不断上涨,因此组件企业受两端挤压压力陡增,甚至出现成本和价格倒挂的现象,部分企业只能选择停产减产以减轻亏损,甚至出现违反合同不按期交货的现象,影响行业声誉。
集中式电站装机需求受到抑制。按1.85元/W的组件价格测算,光伏电站全投资收益率已低至6%左右,按照目前的组件价格,光伏电站因收益率低而难以开工建设。若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据测算,“十四五”期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量需要达到70GW以上。但价格持续高企甚至进一步上涨,将导致全年光伏市场需求较预期下滑,恐难以完成预定光伏装机目标,进而影响“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二、供应链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国内市场方面,2022年1-7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37.73GW,同比增长110.3%,预计2022年并网超100GW,同比增长90%左右,国内市场超预期发展。海外市场方面,能源价格高涨,各国均调高了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对我国光伏产品需求大增。2022年1-7月,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约310.5亿美元,同比大增116.3%。
产业链供给弹性不足。一是各环节扩产周期不匹配。硅棒/硅片、电池环节扩产周期仅为6-9个月,组件甚至3-6个月,多晶硅扩厂周期长达1-2年。本轮扩产从2020年启动,硅片、电池、组件扩产产能在短期内释放,但多晶硅环节因为扩产周期长,大多聚集在2021年底和2022年实现产能释放,出现1年多的新增产能空窗期,推动价格大幅上涨。二是供应链各环节规模不匹配。按产业链两端来看,国内多晶硅产量及进口量能满足装机需求,但硅片等中间环节产能较高,造成硅片环节对多晶硅环节的抢料采购挤兑现象。
多晶硅扩产节奏和投产能力不及预期。一是设备供应能力不及需求。随着多晶硅工厂的扩产,相关设备,如氢化反应器、还原炉等供应能力不足。二是受政策影响,正常生产和扩产受限。部分规划项目由于地方能耗“双控”限制,能评审批较慢。三是多晶硅工厂生产事故和检修影响供应。6月,新疆某多晶硅企业发生事故,影响2500-3000吨/月供应。
价格炒作和恐慌性备货进一步扰乱市场秩序。2021年,硅料价格在现货市场的每周竞拍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推动多晶硅价格上涨的推手。
三、对症下药,通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看到,此轮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的价格波动,症结还是在多晶硅,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能源局综合司印发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健康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在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
一是保障多晶硅产品供应。针对现有项目,保障原材料供应、用电用水用工,确保已有产能开工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建设中的项目,推动按期投产达产。
二是稳定多晶硅产品价格。有条件给出差异化优惠政策,明确产品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内的企业才能享受政府支持政策,纳入政府及行业重点企业支持政策清单,才有资格通过市场化方式享受相关电价优惠,不纳入有序用电方案。
三是推动多晶硅生产绿色化发展。鼓励多晶硅生产企业通过微电网、源网荷储、新能源自备电站等形式就近消纳绿电,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四是加强多晶硅行业监管。发现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线索,及时约谈相关市场主体;从严查处散布虚假涨价信息、囤积居奇等哄抬价格行为以及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
五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调推进。鼓励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合作、互相参股、签订长单,集群化发展。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资本参与产业链各环节,有效限制低端产能无序扩张。引导行业根据不同环节扩产周期差异、新能源发展规划、市场需求预测等合理安排投产扩产增产计划,保持上中下游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避免因供需失衡再次出现行业大起大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