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迈为股份方面确认,迈为股份近日与REC集团签订了400MW HJT异质结电池整线设备订单。据了解,迈为股份将供应PECVD、PVD、丝网印刷等HJT电池核心生产设备,用于REC位于新加坡的400MW HJT电池生产线,该产线将采用210mm半片技术,设计产能约为11200半片/小时。
迈为股份董事长周剑对此表示,“这个订单对迈为而言意义特别,它代表着我们自主研发的异质结整线设备已走出了国门,站到了全球HJT量产技术的前沿,比肩甚至超越国外设备,它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制造技术的自豪感,也鼓舞着我们开拓海外市场的信心。”
受此消息影响,迈为股份12月1日股价一度涨超4%。截至收盘,迈为股份报收于711.21元/股,股价上涨0.88%,总市值为735.15亿元。
行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一直以来,技术进步是加速光伏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HJT/HIT(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更是被业内视为继PERC(背面钝化)电池后的下一代主流技术路线。
技术优势方面,浙商证券研究表示,相比于PERC电池,HJT电池片具有转换效率高、工艺流程步骤少,降本空间更大、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结构对称,薄片化潜力大等天然优势,成为了后PERC时代最可能的替代者。
光大证券研究显示,异质结技术兼备硅片与薄膜电池两者优势,具备高转换效率、工艺结构简单等优势。同时,异质结技术在各方向均存在一定的降本增效空间。
今年以来,不少企业动作频频,行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今年6月,隆基股份宣布商业化尺寸单晶HJT电池转换效率达25.26%;9月,爱康、明阳集团的异质结电池项目分别与地方签约;10月,华晟新能源宣布,其500MW HJT电池产线单日达到并超过其此前的设计产能,且产线平均效率与良率达到预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华晟新能源、钧石能源、山煤国际、通威股份、爱康科技、东方日升、明阳智能、金刚玻璃等均宣布了GW级异质结项目扩产计划。
根据PV Infolink统计,2020年全球HJT在产产能已超5GW,包括:松下在日本和马来西亚合计1GW的产能、REC新加坡600MW产能;国内钧石600MW产能、晋能120MW产能、通威合肥 250MW产能、华晟500MW在产产能等。
对此,华晟新能源CTO王文静表示,“2021年以前,HJT投产规模约为3GW;2021年投产增加明显,基本已接近3GW;预计2022年,行业至少将有10GW总产能。”
海外市场发展空间可期
谈及此次订单合作,REC方面表示,“目前,北美、中东、日本、印度,都是HJT异质结产品偏好度较高的地域,尤其是在美国这种高附加值的地方,海外客户对组件的选型以LCOE为标准,HJT产品凭借更高的发电效益(双面率达到90%)与更低的BOM成本赢得了市场青睐。”
此外,德邦证券研究表示,海外市场偏好HJT等高效技术路线,促进REC HJT扩产持续加码。HJT等高效电池技术转化效率、输出功率及发电量较PERC技术有明显提升,在一些温度较高或者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比如北美、中东、日本、印度,HJT组件市场需求较高。
国内HJT设备竞争格局方面,华西证券研究表示,目前捷佳伟创、迈为股份、金辰股份等国内厂商已实现部分或全部设备国产化。
“未来伴随着国产设备的崛起,单机设备产能的提高,异质结技术的CAPEX有望实现50%的降幅,降低与PERC技术设备投资的差距。”光大证券研究显示。
浙商证券研究预计,2025年,HJT设备市场空间有望超400亿元,5年CAGR为80%。在净利率20%的假定下,25倍PE假定下,HJT设备行业市值2000亿元。预计行业龙头市占率有望超过50%,未来有望达千亿级市值。
不过,就目前来看,HJT仍面临不少发展瓶颈。“目前市场仍以PERC电池为主流,HJT电池尚无法快速取代PERC电池的行业地位。同时,HJT电池的发展还面临技术成熟度、设备投资成本等挑战。”有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