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随着一批光伏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对全球太阳能制造供应链的掌控份额已达到80%。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新三样”,已经成为出口主力。
2022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八成,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预计,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95-120吉瓦(GW),约占全球新增装机量30%以上。
作为全球光伏产业中的执牛耳者,中国光伏制造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生产工艺效率高的综合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则拥有效率、规模、供应链的优势。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由光伏上游硅材料及设备、中游电池组件到下游发电系统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00亿元,占全球年产值七成以上。
但在中国占据主导优势的光伏产业,正在迎来多股力量的角逐。
自2022年以来,美国、欧盟陆续颁布《通胀削减法案》、《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等系列文件。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在3月8日的一份报告中提到,“再过十年,美国希望拥有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协作性的太阳能行业。”欧洲光伏行业协会也信誓旦旦指出,“到了认真对待光伏的时候了。”
不难看出,美国、欧盟都在彰显扶持本土产业链、减少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决心。
事实上,美国、欧盟作为光伏行业的“失意者”,其实技术研发其实并不弱。例如,第三方光伏资讯机构PV Info link指出,由于欧洲光伏市场对价格接受度更高,本土布局N型技术路线与低碳足迹产品将有可能取得先机。另外,由于HJT等新型电池需要新建产线,无法在旧产线基础上升级,这为欧洲争取了与中国光伏产品竞争的时间。
除此之外,各国在争相加入清洁能源产业链本土化赛跑之际,光伏制造供应链本地化、近岸化蔚然成势。例如,印度本土生产补贴激励计划(PLI)正在推动建立巨大的光伏制造产能。据了解,2022年印度第一轮补贴额度达到6亿美元,2023年第二轮补贴额度达到24亿美元。此外,欧洲《净零工业法案》提出目标,“到2030年,欧盟净零技术产品至少40%将由本地自产。其中,到2030年,欧盟本土光伏制造能力将至少达30吉瓦。”
这无疑为中国光伏企业们出口留下了更短的窗口期。
有行业从业者认为,“全球对光伏产业市场需求增长非常快,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可能完全靠在中国生产出口满足。如果我们不去积极参与全球业务拓展,这个机会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抢去。”
因此,中国企业仍需积极全球化布局,以保持产业竞争力。
此外,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白重恩也表示,光伏硅片制备技术壁垒不高。国内光伏硅片技术(单晶硅片)源于半导体硅片技术,但纯度、表面的平整度、光滑度、洁净程度以及硅片切割等相应的参数要求比半导体低,制造过程相对简单。中国光伏产业主要是依靠成熟的工业体系、人工成本低、供应链配套完善等优势,才建立全球产业领先的地位。实际上,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完全具备半导体级单晶硅片生产技术,自然也具备光伏硅片生产技术。
白重恩认为,“鼓励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走出去,加大海外投资和产业布局,是当下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最具现实意义的举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