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曾让多个光伏巨头栽倒的多晶硅,十年后正在成就另一批光伏巨头。
多晶硅崛起
2011年,一个改变中国光伏行业格局的年份。这一年,因为上马多晶硅项目而陷入困境的中国新能源首富彭小峰,疲态尽显,最终没能带领江西赛维LDK走出寒冬;这一年,“民营电王”朱共山创建的保利协鑫,技改扩建了三条1.5万吨多晶硅生产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原料生产企业,并在其后的九年时间里一直保持着老大的位置。现今甚至或将通过多晶硅业务挽救整个集团的命运。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境内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多晶硅项目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产能接近6万吨,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企业疯狂抢占多晶硅,则源于当时多晶硅的暴利。
多晶硅,单质硅的一种形态,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最主要原料,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最上游。2005年之前,因为起步晚、技术落后、缺少相关设备等诸多原因,Hemlock、瓦克、REC、MEMC、德山、三菱、住友等七大厂商几乎垄断了全球所有的多晶硅产能。
2005年,欧洲各国相继出台太阳能发电补贴政策,在此刺激下,全球光伏装机量大幅增长,多晶硅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2005年40美元/公斤,2006年100美元/公斤,2007年300美元/公斤,至2008年,多晶硅价格已高达500美元/公斤。
2006年前后对于中国多晶硅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此前掌握硅材料提纯技术的日本和德国只愿意为中国企业提供多晶硅材料,但在此年突然同意输出相关技术,并且大幅降低技术转让经费,这让中国企业大为兴奋。进而国内有了后续的多晶硅建设“狂潮”。
硅料巨头的起步
大全集团董事长徐广福与其子徐翔就是如此。2005年春天,当第一时间知道欧洲某公司转让多晶硅技术的消息时,两人马上飞赴欧洲展开洽谈。不过由于对方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大全集团董事会内部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这也直接影响了公司多晶硅项目的上马时间。直到两年后的2007年6月27日,大全集团的多晶硅项目才在重庆万州开工。该项目总投资额为40亿元,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2008年7月,该项目投产。2008年8 月,一期2500吨多晶硅项目扩建;2009年10月,扩建项目正式投产。凭借着彼时还在高位的多晶硅价格,徐家父子成功抢占了硅料市场。
作为民营企业进军中国热电领域的第一人,有着“民营电王”之称的朱共山,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就在大全董事会还在为是否要进入硅料环节争吵的时候,朱共山已经力排众议上马多晶硅项目。
2006年3月,中能硅业正式成立;同年6月,中能第一条产能为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开工建设;2007年8月,中能硅业又增加一条1500吨的生产线,扩产一倍;2007年9月,第一批多晶硅出厂。
2008年,多晶硅价格直奔500美元/公斤,中能收获颇丰,税后利润达25亿元。据报道,当时客户唯恐买不到多晶硅而提前支付的订金高达20亿。
2007年,隶属于永祥股份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宣布成立,计划建设年产1000吨多晶硅项目;2008年2月,通威股份以1.91亿元的价格收购了通威集团与巨星集团合计持有的永祥股份50%股权;2008年9月,首期多晶硅项目正式投产。
在永祥股份多晶硅投产的同一年,隶属于变压器巨头特变电工旗下的新特能源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主要多晶硅生产、电力销售、工程建设承包、逆变器生产、光伏硅片及组件生产等。
硅料巨头的劫难
与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赚得盆满钵满的中能硅业相比,2008年春季才开工建设、2009年9月5日才投产的赛维马洪硅料厂,显然来迟了一步。此时的硅料市场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形势已经开始变化。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率先重创各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然后蔓延到欧美光伏市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盟不得不降低补贴力度,欧洲光伏市场快速萎缩。随着需求的疲软,从2009年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晶硅价格从最高500美元/公斤迅速跌回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彼时的欧洲市场为中国光伏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
雪上加霜的是,2011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打击中国光伏产业,美国率先发起了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欧盟随后跟进,对中国光伏企业苛以重税。
多重打击之下,我国多晶硅行业陷入大规模停产的境地。2012年2月初的相关报道显示,全国已投产的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7-8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即有80%企业已停产。
中国光伏行业中的巨头企业,遭遇也不尽相同。
自身没有开展多晶硅业务、但与欧美硅料企业签有十年长单的尚德,率先从顶峰跌落。从2012年上半年起,尚德平均每天亏损1000万元,股价从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在采取多种方式自救无果后, 2013年3月20日其被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破产重整。
江西赛维LDK紧随其后。2012年,产品滞销加超百亿元的重大投资错误,赛维负债总额已经攀升至270亿元,负债率突破100%,公司开始大量裁员。据报道,在数月之间,马洪硅料基地从新余、南昌,乃至全国各地招来的数千名年轻人被遣散,曾经日夜忙碌的厂区很快沉寂下来。2012年11月,创始人彭小峰被迫辞职,善后工作由当地政府接手,在后续的两年中,再无问题并没能获得解决,破产重组成为了赛维的结局。
2007年9月,为了摆脱国际硅料巨头的定价权控制,英利集团掌门人苗连生展现出了自身的强硬与骨气,带领11个人组成了“筹粮处”,打算自建“粮库”——六九硅业。
2008年,计划投资120亿元的六九硅业正式启动。项目一期投资25亿,苗连生抵押了个人股权进行融资,展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2010年8月5日,六九硅业一期3000吨项目宣布投产。英利称将采用最先进的“新硅烷法”,将在最先进的厂房中打造出太阳能级和电子级的多晶硅产品,一期成本可以控制在28美元/公斤。
如果真能保持如此成本,即便当时的多晶硅价格已不足50美元/公斤,英利仍然可以保持50%左右的利润。可惜后来公布的结果证实:六九硅业成本高达60美元/公斤以上,而且每季度最多只能产出几十吨。无奈之下, 2011财年,在计提了22.75亿元的减值准备后,英利宣告多晶硅项目彻底失败。
多晶硅的沉寂
尚德、赛维倒下,英利衰落,中能硅业不但 “活”了下来,而且越做越大。
按照朱共山最初的设想,中能硅业打算2008年在美国或香港独立上市,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上市日期一推再推,最终未果。2009年,保利协鑫以逾26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30亿元)收购中能100%的股权,并引进中投公司55亿港元的入股。
全球金融风暴导致多晶硅价格暴跌,朱共山向下游进行布局,2009年江苏协鑫成立,专门从事硅片业务。而后又有着收购高佳太阳能,以及在常州、无锡、苏州等设立硅片厂的举动。到2010年底,协鑫硅片产能达到3.5GW,成为全球最大硅片生产商,成功将多晶硅价格暴跌的危机转化成下游硅片业务的机遇。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保利协鑫实现营收179.39亿港元、毛利38.94亿港元,归属于股东的利润为8.26亿港元。其中,92%的收入来自硅片业务,8%来自硅料业务,坐稳“世界硅王”宝座。此后几年,擅长资本运作的朱共山又通过全球第二大的光伏电站运营商——协鑫新能源以及排名前十的光伏组件生产商——协鑫集成,构筑了自己的“光伏帝国”。
同样是在2010年,通威集团将永祥股份重新划归旗下。
三巨头跌倒或出局,多晶硅企业在此阶段不断上演着“生死战”,随后多晶硅市场平静了许多。
多晶硅的复苏
时间总是能改变很多东西。2013年以后,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强,国内的光伏产业也迎来了飞跃式发展。水涨船高之下,多晶硅市场又重新迎来了好日子和新格局。
刘永行的东方希望也在此年进入了硅料领域。
刘永行,四川省新津县人,出生于1948年。1968年从西华大学毕业后,与其他三兄弟从孵鸡、养鹌鹑开始创业,1991年,四兄弟在成都组建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任董事长。1995年,刘永行四兄弟明晰产权,进行资产重组。
2002年,“分家”后的刘永行带领东方希望集团正式进入第二主业——铝电复合体产业,分别在包头、山东、河南等地建设年产规模百万吨的电铝项目和氧化铝项目。2013年,刘永行把目光聚焦在了光伏产业,并带领东方希望进入了上游硅料领域,从事多晶硅生产。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东方希望产能达8.5万吨,通威、协鑫、新特、大全产能分别为8万吨、8.5万吨、9万吨、7.5万吨,共同组成了多晶硅领域的“五巨头”。
2021年,全球硅料预计产能约53-55万吨,按照2020年各企业的产能计算,此五家企业产能占比超70%。
近两年,受益于不断走高的多晶硅价格,多晶硅企业大多赚得盆满钵满,扩产也成为了大家的选择。
2020年10月18日,保利协鑫在四川乐山10万吨颗粒硅项目正式开工,一期6万吨产能预计将在2022年2月投产,全部产能2022年底达产,届时保利协鑫仅颗粒硅年产能就将能达到20万吨。
2021年4月,新特能源母公司特变电工宣布,拟投资12.65亿元用于新特能源及多晶硅技改项目,完成后可让其多晶硅产量提高至10万吨/年。
2021年6月30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规划在乐山市五通桥区新增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总投资预计为14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预计70亿元,计划2022年12月底前投产;二期项目根据市场及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择机启动。
大全则在半年报中公布, 2021年全年预计产量为8.3万-8.5万吨,三期B阶段年产3.5万吨,多晶硅扩产项目预计年底建成投产,2022年3月底之前达产。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保持年均50%左右的产能增速,拟在2024年底前实现高纯硅料总产能27万吨/年。
2021年11 月3日,通威股份发布公告称,永祥股份与京运通、晶科能源共同签署了《四川永祥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协议》,三方将以现金方式向项目公司进行注资,使注册资本增至30亿元,该项目为2021年7月1日通威股份公告的20万吨多晶硅投资项目中的第一期1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项目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前投产。届时通威股份的多晶硅产能规模将达到33万吨。
日前,各企业2021年Q3财报相继公布,多晶硅企业表现不俗,数据显示:
通威股份前三季度营收467亿元,同比增长47.42%;归母净利为59.45亿元,同比增长78.38%;
大全能源前三季度营收83.05亿元,同比增长177.16%;归母净利为44.73亿元,同比暴涨799.73%;
新特能源前三季度营收130.25亿元,同比增长128.87%;归母净利润为32.01亿元,同比增长4755.93%;
保利协鑫上半年营收87.79亿元,同比增长22.3%;归母净利润约为24.07亿元,去年同期亏损,实现扭亏为盈;
东方希望虽未上市,无相关数据,但业界分析其在多晶硅方面的业绩不会太差。
回望2021年过去的时间,通威股份最高市值破2000亿,新特能源正在筹划境内上市事项,大全新能源成功登陆A股,保利协鑫11月1日港交所复牌……
然而2021年,多晶硅企业的精彩绝非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