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天性向来都是逐利的,更是冷酷无情的。寄希望于所有资本都受道德约束,自觉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也不现实。
所以,国家要铁腕监管,明确底线和高压线,让不良资本无空子可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01
行业火爆
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10月25日,A股及港股光伏板块全线飘红,个股涨停。
看过《方案》的人都会明白,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结构的占比、应用场景覆盖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时间节点的各项安排,高层对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决心,描述的非常准确。换句话说,下个十年光伏人该怎么干说的再清楚不过了。
形势一片大好,业内人心振奋。然而,就在政策发布第二天,国家能源局公布的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光伏发电建设运行情况,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新增装机仅为25.56GW,远低于此前预期。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只有9.15GW!
按照集中式光伏项目落地的周期来看,第一年申报指标,第二年实施建设。即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来源于2020年批复的指标项目。
根据国家能源局2020年1-7月公布的数据,去年21个省份一共下达了平价、竞价项目指标共计43.1GW。而目前,前三季度仅仅装了9.15GW,剩下33GW去哪了?
剔除因土地资源和电网接入要素暂不具备开工条件以外,最核心的原因是“涨价”。
这个原因也得到了证实。
近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发表了《呼吁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上网电价》的署名文章。
文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加之光伏产业链其他材料、设备的上涨……总体看今年地面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增加了20%-25%。”“光伏项目成本和收益倒挂,投资商只能暂缓或取消项目建设。”
02
供需倒挂
自古以来,商业的本质是“买和卖”,买卖背后是“供和需”。
最近一年,如果用关键词形容全球市场,毫无疑问就是“涨价”。大宗商品价格全面进入上涨通道,光伏上游材料也随之跟涨。导致今年光伏组件价格从1.5元/瓦上涨至2元/瓦,涨幅比例高达40%左右。
正如曹仁贤董事长所说,光伏项目成本和收益倒挂,投资商只能暂缓或取消项目建设。说直白点,投资商在年初已经锁定了投资成本和收益率,价格上涨后投资模型的基础条件就会发生重大变化,为保证收益率,投资商宁可不做项目。
这也是2021年前三季度装机量惨淡的主要原因。
正常情况下,市场出现供需不平衡时,买卖双方会通过价格的调节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需求减少了,按照正常的逻辑,价格应当下行。
但是进入九月份以来,持续涨了一年的光伏原材料价格不仅没有下调,反而掀起新一轮大涨价,供需双方的矛盾已经无法调解,甚至出现了间歇性停摆。
抛开宏观及疫情因素不说,到底是谁在影响价格? 涨价原因到底是什么?
归咎于供需失衡,显然不能服众,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已经证明,下游市场需求非常低迷。
归咎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似乎有一定道理。众所周知,光伏组件的主要原材料是电池片,大约占据组件成本40%以上。电池片的主要原材料是硅料,而从2020年年中开始,硅料从最低点的5.8万元/吨,一路涨到现在将近28万元/吨。
涨幅之大,令人咋舌。
所以硅料、硅片到底为什么在涨?
今年年中,某电池片大厂在行业会上实名举报某上游硅料厂刻意营造多晶硅、硅片短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该事件曾引起行业广泛讨论。
仅从三季报的存货数据来看,尚无直接证据证明硅料、硅片制造企业刻意囤货,人为扭曲市场供需结构。
但从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来看,2020年底的时候,为应对硅料涨价趋势,各大硅片企业与国内硅料厂签署2021年硅料供应订单,提前锁定硅料产能,且锁定产能已远超硅料企业的实际产能。
由于硅料新增产能周期长、资金和技术门槛高,从项目上马到产出硅料通常需要两年半的时间,因此在“拥硅为王”的玩法下,谁控制了硅料,谁就拥有了硅片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三季度各企业财报也证实,上游硅料、硅片企业的确赚的盆满钵溢。
前三季度净利润排行前十的企业中,除了一家企业同比减少8.84%,剩下的九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从18.87%-4755.93%,其中不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巨头的身影。
通威股份前三季度净利润为59.31亿元,同比增幅210.08%,主要原因是各业务板块的有效经营,其中尤其是高纯晶硅业务的大幅增长;
隆基股份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5.63亿元,同比增长14.39%,业绩增长源于硅片和组件业务产销稳步增长;
保利协鑫上半年预期净利润不少于约人民币23亿元,成功在港股复牌。利润显著增长主要受益于高纯度多晶硅产品下游客户需求的增长及市场平均售价上升;
净利润摆在这儿,增长原因也都说得明明白白。
所以,成本和收益倒挂背后的真实原因,不言自明。
03
要动嘴、更要实干
曹仁贤董事长呼吁价格主管部门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并根据成本变化适时调整。
用这个方式平衡供需两端的价格矛盾,单从算账的角度看是没问题的,因为光伏上网电价上涨一分钱,在收益率和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可承受投资成本增加0.1元/瓦左右。
但是,怎么调,调多少,上浮的电价谁来买单,谁来关注光伏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是交给主管部门的一个全新课题。
就在光伏行业为涨价焦头烂额的时候,隔壁风电行业发布的2021年中报却引人深思。
同样面临“双碳”目标的需求拉动,同样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压力,风电行业的表现却大不相同。据风电行业2021年中报显示,从招标价格来看,投标均价呈下降趋势:3S 级别机组近一年来招标均价下降25%;4S级别机组近一年来招标均价下降29%。
这样鲜明的差距连央视财经频道都看不下去了,毫不客气的指出:格局高低立判!
其实,“助力‘双碳’目标,推动成本下降”的意识,光伏行业不是没有。光伏大佬们在各个公开场合,口号一向喊得震天响。
一边是“全球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已经实现一毛钱一度电”,一边是硅片价格不断上调;一边是“成本在下降,预计2021年将全部实现平价上网”的美好蓝图,一边硅料厂忙着赚取涨价红利。
平价上网一直是光伏人的梦,更是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期望。光伏大佬们,不能光动嘴皮子,更应勇于担当。
想当年,英利在敦煌特许权招标项目中报出每度电六毛九的低价时,被多少同行痛斥?现在来看,苗连生当初是实打实地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了行业平价上网的进程。
如今,在双碳背景下,光伏行业或许亟需当年英利老苗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行动,光伏人口中的平价时代从梦想照进现实的进程或将加快。
不过,可喜的是,目前,供需双方僵持的局面有所突破,供方率先败下阵来。
进入11月第二周以来,上游价格已出现松动。毕竟工期拖不起,开工率不足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业预期向好,市场预期硅料价格即将见顶,此前受到产业链涨价压制的终端需求即将得到释放,行业回归健康合理的发展轨道,中下游盈利或将改善。
但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能源之一、作为“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行业,光伏行业,不能再任由资本裹挟,经历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潮了。
广大被上游价格支配的下游光伏人,输不起;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等不起。
(作者系光伏资深从业人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