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金华市打造科创走廊“五新”优势发展硬核科创实力 冲破制造业发展“市域局限”

   2023-08-04 金华市科技局
59
核心提示:一年来,金华市以“打造浙中科技创新活跃级”为目标,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奋力打造创新发展“五新”优势

一年来,金华市以“打造浙中科技创新活跃级”为目标,坚持创新制胜工作导向,奋力打造创新发展“五新”优势,即优体制活机制打造协同开放“新格局”、抓平台提能级打造科创策源“新高度”、强政策聚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新动能”、寻特色谋差异打造错位发展“新路径”、全链条全体系打造打造创新主体“新雁阵”,多层级、多方位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工程。目前,该市“一廊串联、六城聚力”格局初具,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9家,同比增长21.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0家,同比增长23.2%;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01家,同比增长21%;新增高层次人才145人,同比增长35.5%;新开工建设项目39个,总投资820亿元。

一、优体制活机制,打造协同开放“新格局”

一是建立“1+1+N”管理体系,理顺工作机制。成立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浙中科创走廊建设指挥部,建立“领导小组+指挥部+实体化专班(N)”管理体制,定期召开指挥部指挥长会议和现场推进会,一体推动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以新迎新、革新立新,形成了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科创走廊一体化推进机制。

二是搭建“六城”工作台,实现区域联动。通过构建“浙中科创走廊‘六城’协同在线”平台,打破区域的行政壁垒,提升跨区域、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平台获批省数字经济系统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三是开展差异化精准考核,强化靶向建设。制定走廊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差异化考核办法,聚焦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和标志性项目,倒排时间、责任到人,清单化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紧扣重点、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全省首创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

二、抓平台提能级,打造科创策源“新高度”

一是谋篇布局“一廊六城”大平台。浙中科创走廊聚焦金义主轴,规划面积179平方公里,以金华科技城、义乌科技城为核心,以师大创新城、中央创新城、光电创新城、金兰创新城为支撑,全力打造“一廊六城”创新空间新格局和浙江中西部人才科创中心,协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多点”科创飞地。

二是组织实施“510”攻坚行动。对标省“315”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思路目标,强化科创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制定重大科创平台能级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暨“510”攻坚行动(对高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等五类平台列出三年攻坚目标和实现路径)。

三是打造10大标志性科创平台。重点打造浙中实验室、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等10大标志性科技“塔尖重器”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政产学研用共建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机制路径,为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强政策聚人才,打造创新创业“新动能”

围绕打造长三角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以人才引领驱动为纽带,推动科创走廊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一是建大平台引人才。高能级平台的重要作用,就是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承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截至目前,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光电子研究院、浙大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5家高能级平台,引建团队20余个,共集聚“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鲲鹏计划”“长江学者”“求是特聘学者”“省万人计划”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65人,全职硕士以上科研人员近300人,正在洽谈对接院士团队、国家杰青、海引计划、国家优青等团队10余个。

二是立强产业聚人才。欣旺达新能源动力、纽顿新能源汽车、环宇芯城、年产3亿平方米光伏胶膜项目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浙中科创走廊,形成了芯光电、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走廊已成为金华集聚产业人才的“圆心”,2022年,新增高层次人才145人、同比增长35.5%,新增青年博士283人、同比增长33.5%,新增技能人才10.2万名、同比增长12.3%。今年1-4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112.2亿元,同比增长92.9%,比全省平均高57.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势必吸引更多“金凤凰”。

三是树优环境留人才。迭代出台《关于深化“双龙计划”推进创新驱动 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金华市服务保障重点人才企业稳进提质的八条举措》等人才新政,推出“I金华”人才综合平台打造无感智配服务体系,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揭榜挂帅”“双龙计划”及人才双创高频政务事项等平台,集成人才安居办法、大学生集聚工程等政策,构建智能立体感知体系,实现人才政策即来即推、无感智配,人才创新创业事项服务“一码认定、一键联办”。目前,已覆盖各类人才62.5万名,设置线下扫码服务点405个,办理线上业务17.6万次、线下业务14.9万次,人才领码率、激活率均列全省前列。

四、寻特色谋差异,打造错位发展“新路径”

一是围绕“2+4+X”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创新资源。浙中科创走廊坚定不移走“科创+产业”道路,聚焦芯光电、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浙中实验室、金华产业光源、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重庆大学长三角(兰溪)镁材料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科创智造高地。

二是引育创新主体做强高新产业。积极构建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生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营商环境。强化科创走廊科技招商,大力引育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浙中科创走廊共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9家、占全市44.2%,省级企业研究院74家、占全市53.2%,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众创空间48家,占全市69.6%。今年1-4月,芯光电产值466.9亿元、同比增长9.7%,生物医药产值74.5亿元、同比增长13.6%,汽车及零部件产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是推进高水平科产贸融合。以市委科技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印发《金华建设高水平科产贸融合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方案》,启动建设“科产贸融合、教科人一体”的创新型城市和科创大走廊,着力破解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科创资源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多、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不佳等难题,探索科教资源不足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五、全链条全体系,打造打造创新主体“新雁阵”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实现进位升级。通过招引大院名所,建设龙芯智慧产业园、镁材料产业园、健康生物产业园等,浙中科创走廊“外引内培”,创新研发、成果产出、转化绩效、成果交易指数均实现强势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包括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在内的60余项科技成果在浙中科创走廊实现转化,有力提升了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近日,省科技厅发布2022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指数,金华首次从第三梯队晋升至第二梯队,

二是加快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以“一站式”“全过程”为目标,2022年12月全省率先成立浙江大学-金华联合创新概念验证中心,设立“金华创新概念验证基金”,加快推进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地方民营企业合作共建金华中心,探索成果转化新机制,不断完善成果供给、概念验证、技术交易、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

三是打造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平台。目前,浙中科创走廊已汇聚在职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1833名,占全市93.0%,年度入围国家级引才计划建议人选27名,同比增长170%。今年4月,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浙江)在金华成功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日本、韩国、克罗地亚、芬兰、南非等14个国家300余名嘉宾参加本次大会,签约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2项,大会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项目路演和考察对接等多样化沟通交流,搭建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创新平台。

(来源:金华市科技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