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高校科研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科研“雁阵”带港城“起飞”

   2023-08-03 南方日报
59
核心提示:一所高校能为一个地方带来什么?是人才。古语有言: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是创新。科学

一所高校能为一个地方带来什么?

是人才。古语有言: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

是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高校,繁荣着城市文化,引领着先进思潮。

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拥有四所本科院校——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和湛江科技学院。其中,最年长的已有119年办学历史,最年轻的,也走过了24个年头。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源泉。四所高校同处一座城,各展所长,与湛江共同成长、同频共振,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用科技力量建设更好的湛江。

科技赋能

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

7月29日,湛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再传捷报。全国首台广东制造的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在湛江东南码头以西约20公里外的目标海域正式下水投产。

风从海上来。湛江靠海吃海,世代耕海牧渔。得益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湛江人的赶海之路越赶越远,越赶越深。

2022年,湛江渔业总产量125.5万吨,渔业产值274亿元,产量和产值连续20多年居广东省首位。目前,湛江年产金鲳鱼近10万吨,海养对虾面积37万亩,年产对虾24万吨,养殖生蚝面积10多万亩,年产生蚝22万吨。

数量庞大的海产品流向了寻常人家的餐桌上,而这背后,与湛江高校的科研力量息息相关。

广东海洋大学以南海区大宗与特色养殖鱼类——章红鱼、军曹鱼、卵形鲳鲹与金钱鱼,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囊对虾,贝类——牡蛎、东风螺、扇贝、牡蛎和海水珍珠贝为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建设南海水产动物资源库。

该校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评价,发掘优质基因资源,突破南海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培育了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2个国审品种,培育了金钱鱼“湛金1号”、墨西哥湾扇贝“紫海墨”、东风螺“湛江1号”等速长、抗逆、高营养品质的品系。

2022年,广东海洋大学牵头联合湛江6家对虾育苗企业,申报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获得省财政支持5000万元,这是我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该校还拥有全省首家海洋牧场类获批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省市共建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水产种业、智能装备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

针对深远海渔业养殖智能化的需求,岭南师范学院的智能水质监测仿生机器鱼集成多种水质检测传感器,通过监测水质参数如溶解氧、浊度、温度、pH值,来掌握不同水域、不同水层水质状态,并通过APP及时反馈数据并进行分析,实时监测水产养殖场水质状况。

岭南师范学院还突破水下复杂环境实时监测技术、鱼群行为监测与分析技术等,研制了网箱养殖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深远海渔业养殖智能化管理。

这一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养殖水域的水温、水质、鱼群等关键数据,还能自动分析鱼类数量和体型,并根据其生态习性和发育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联动智能养殖设备,帮助养殖户实现远程智能投饵和自动增氧。

不惟广东海洋大学和岭南师范学院,湛江科技学院同样在为湛江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近日,广西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和湛江科技学院师生团队签署了价值900万元的购买合同。师生团队研发的多功能智能乡村物流车,聚焦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以六大关键技术申请17项专利成果,并成功获得企业投资。

因地制宜

推动大健康产业成果转化

推动湛江特色南药栽培、研发春砂仁养胃系列新资源食品、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近年来,湛江各大高校依托本土资源,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创新与转化。

广东医科大学依托科技赋能产业发展,聚焦海洋与热带医学、海洋药物、医工融合交叉、临床与基础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围绕“蓝色粮仓”发展“蓝色药库”,着力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与健康科技产业新高地,推动海洋渔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资源开发。

在科技平台的加持下,学校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近年来该校研发出牡蛎多肽、方格星虫多肽、海藻多糖和鱼皮胶原蛋白、防治肺纤维化的麒麟菜多肽口服液、海水稻系列功能食品等系列特殊医学用途功能食品和制品,筛选出一批具有成药活性的单体化合物。其中,麒麟菜多肽EZY-1多肽、“Cf48肾损伤标志物及在肾损伤治疗药物中的用途”等专利成果已转让。

海洋中药是国家“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海洋中药受制于科技水平,采集难、品种少,影响了认识和使用。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中药分中心落户广东医科大学,开展海洋中药药理、药性和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建设可适应现代海洋中药加工、物质基础评价和海洋中药制品开发的海洋中药创新服务平台。

以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鱼鳔为例。鱼鳔源自大宗经济性水产品石首科鱼类,传统的水产养殖,无法解决鱼鳔作为中药的药理、药性及药效的问题,缺乏对鱼鳔质量进行有效管控。以陆生动植物为基础的中药材种养规范,也难以为鱼鳔的规范化培育提供参考。

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院长罗辉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展鱼鳔海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建立鱼鳔作为海洋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标准,推动传统滋补中药鱼鳔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药源性鱼类规范养殖的重大创新。

将视野从海洋转向陆地。

岭南师范学院以保护和发展湛江特色药材为宗旨,以广藿香、穿心莲、九里香等道地南药为研究对象,开展优质种质选育,解决当前广藿香、穿心莲产业化生产的迫切要求,选育出经济性状整齐、遗传基因稳定、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优质品种,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技术和产品转化。

生态保护

聚力打造“红树林之城”

俯瞰湛江,漫长的海岸线旁,生长着一簇簇绿色的红树林,如海洋卫士般守护着身后的城市。

湛江三面临海,红树林面积达6398.3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的60.1%,全国红树林面积的23.7%,拥有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021年,湛江吹响打造“红树林之城”号角,加快营造修复红树林。

实际上,在此之前,湛江高校早已将目光投向红树林身上。

广东海洋大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林—渔共作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养殖陆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首创地埋管网技术开展中华乌塘鳢等红树林区动物保育,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殖跟红树林争夺滩涂空间的生产难题。

该校通过长期跟踪调研,出版了《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研究》《雷州半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策略》《基于生态修复红树林健康评价研究》等专著,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支持。

岭南师范学院通过系统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实践,成功解决了珍稀濒危红树植物个体数量稀少,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殖障碍、种群恢复极其困难等难题。

该校以国家级保护植物红榄李、莲叶桐和水椰,以及海南省重点保护植物海南海桑、卵叶海桑和拟海桑等红树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13年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一套完善的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种质资源繁育、养护及生态修复技术。

在此过程中,该校授权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7件,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4篇,其中包括10篇SCI论文,认定林木良种2种,成功培育珍稀濒危红树植物11种800万株,用于野外种植。

红树植物近年来亦是现代药学研究的焦点。

广东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吴军教授带领课题组,深入系统挖掘楝科红树植物(木果楝属)来源的柠檬苦素化合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丰富候选分子,提高广东省红树林湿地药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能力。

今年,基于红树植物柠檬苦素光致骨架重排现象,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申丽教授团队发现了崭新的光化学反应,发现一种新骨架分子可用于护肝新药研发。

“简单来说,我们研究发现红树植物的柠檬苦素可以利用光合成新的活性天然产物,产物具有护肝活性,后续可用于护肝新药的研究。”申丽解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