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7月22日,“双碳”目标下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11位院士专家围绕“双碳”目标下石化产业发展趋势、面临机遇挑战、转型升级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与措施,为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实现“双碳”目标凝聚广泛共识,推动石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该论坛由中国石化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曹湘洪,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党委副书记傅向升,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卫胜分别作主旨演讲。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王金成、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李超等6位专家分别聚焦烯烃、化工新材料、氢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致辞,他说,在“双碳”目标下,叠加地缘政治局势影响,石化产业面临深度调整,一系列重要转折点将接踵而至。2025年前后,我国成品油需求将达峰;2030年前,全球石油需求将达峰,我国将实现碳达峰,国内主要化工产品产能面临全面过剩。这些都要求石化产业主动识变应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新时代新征程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提升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更好支撑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石化化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呈现了快速良好发展态势。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先进高效的石化化工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持续提高污染防治攻坚保障能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稳步推动低碳转型。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统筹推进产业优化布局和调整结构,推动石化产业一体化、基地化、集聚化发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增强我国高端化工产品的自主供给能力;坚持绿色低碳方向,提升安全发展水平,推动石化产业在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刘德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中,对石化行业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严控炼油产能规模,优化产能产品结构,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加大绿色低碳高效发展,探索炼油与风光储氢等耦合发展新模式,确保能源供给安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行业之一,应该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前列。推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论坛指出,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化产业已建立起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持续发展、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已经具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与实现“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在原始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安全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两个大局”下,石化产业既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石化产业如何扛稳发展新使命、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落实时代发展新要求、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将成为全产业共同致力推动的时代课题。
论坛提出,石化产业要实现“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由“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变,加快产业“汰旧上新”,优化产能布局,提高高端化产品比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提高石化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必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能效提升和用能结构调整,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开发生物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推动绿氢炼化发展,促进石化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必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分子炼油、绿色低碳化工、高端材料、节能新技术、循环化工、CO2利用技术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据悉,论坛由中国石化副总经理李永林主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苟护生致辞,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李勇,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同志,相关行业协会、石油石化企业、石化产业园区、高等院校等200余名代表参加。(战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