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碳交易开始“学说普通话” 7市试点都想“一统江湖”

   2013-05-29 中国经济周刊
53
核心提示:5月21日,深圳市政府宣布,将在今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碳交易(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中国碳交易试点正式启动。2011年10月,国家

5月21日,深圳市政府宣布,将在今年6月18日正式启动碳交易(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

中国碳交易试点正式启动。

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批准北京、上海、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我国要在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2015年基本形成碳交易市场雏形,“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全面开展交易。

另一试点上海市表示,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

工业企业是强制性碳交易大户

专家:服务性行业不该纳入试点

碳交易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推动企业节能减排。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下发7省市碳交易试点通知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以自愿减排为主的碳交易试验,但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因素,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交易量,难以提高交易效率,也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被业内戏称为“说方言的碳交易”。而此次国家层面的试点,主要是探索建立强制性的碳交易市场、国家层面的统一的碳交易办法和标准。业内人士称之为:碳交易在学“普通话”。

假如试点企业获得的碳排放配额是2万吨二氧化碳/年,A企业实际排了2.2万吨/年,则政府就要对其多排的0.2万吨进行罚款;而B企业一年的碳排放量为1.6万吨,则其剩余的0.4万吨配额,可以作为商品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当然,交易价格一定会比相关罚金要便宜。交易的前提是,试点企业的碳排放量必须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核查。

据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德林介绍,深圳第一批试点对象包括635家工业企业和200多座大型公共建筑。2010年,这635家企业的碳排放总量是3173万吨,占全市碳排放量的38%。

在目前国内各试点省市公布的碳交易试点名单中,工业企业是重点对象。如湖北省的150余家试点企业,涉及钢铁、化工、水泥、电力等行业,碳排放总量约占该省排放总量的35%。

而上海市公布的197家试点企业中,除涵盖钢铁、化工等工业行业外,还纳入了酒店、会展中心、火车站、机场、百货、银行等服务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责任教授廖振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对上海将服务性行业纳入试点持保留意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第三产业碳排放量并不高、减排空间有限,而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效非常低,减排潜力非常大,应该是碳交易试点的重点。”

7试点都想“一统江湖”

专家:向证交所学习,能搞好两个就行

国际上的碳交易市场大都覆盖本国乃至更大范围,如澳大利亚是全国企业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易,欧洲全境企业则自成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碳交易的“区域试点”在许多人看来,步伐有点慢。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就呼吁过,限制地方碳交易平台数量,建立国内统一的碳市场。

各试点省市显然清楚“从区域到全国”的趋势,都希望能由自己“一统江湖”。

深圳市表示,要在2015年初步建成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最终成为辐射影响全国的碳交易体系。湖北省声称,湖北碳交易中心的远期定位为国家级碳交易市场,并要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而早在2008年就已成立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2012年改制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更加“市场化”的形象亮相,以“促进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北京市副市长洪峰也在去年提出,北京将依托北京环境交易所打造国家碳交易中心市场。

廖振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评论道:“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市场,现在各地都在画地为牢,搞地方保护主义。本来上海做好了,可以辐射到周边,可是苏州、杭州也要搞,当地企业就不会到上海来交易。交易所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是要搞市场经济还是要地区垄断?这将是从区域到全国最大的阻碍。”他认为,可以参照证券交易市场,在中国能搞好两个碳交易市场就不错了,南方一个,北方一个,目前众多的碳交易所最终都难免被淘汰或合并的命运。

确保配额公平分配的深圳办法

专家:免费发放或导致未来几年没交易

除了深圳,其他各地并没有给出碳交易“第一单”的具体时间。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宾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上海市的碳排放核查比较顺利,但碳交易市场的启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包括硬件软件、配套制度等,只能按步骤做好,启动的具体时间不好说。”

实际操作中,碳交易市场真正开放面临着重重阻力。

上海丸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范超毅说,现在碳排放配额的发放是基于企业前几年碳排放情况的约定,同时辅助“行业基准线”法,但如果企业原来减排工作做得好,碳排放量少,得到的配额就少,这就不公平。

据吴德林介绍,为确保配额分配公平,深圳市的主要措施有三点:第一,市公证处全程参与;第二,专门做了配额分配的电子化系统,既提高效率,又可避免权力寻租行为;第三,企业参与,自己在电子系统上计算预测值,系统自动生成配额,企业认同后签字。

廖振良说,很多企业并不了解碳交易是怎么回事,他们会认为,碳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会有抵触情绪。而且,碳交易的价格本应在市场机制下形成,但试点初期,各地采用的多是免费发放配额的方式。廖振良建议,有价分配配额:“有的地方拟将好几年的配额一次性免费发放,这样,未来几年中,企业在减排方面不作为你也拿它无可奈何。这对碳交易市场是不利的。”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将几年的配额一次性免费发放,将导致几年内没有交易。

尽管欧洲碳交易市场价格一跌再跌,国内试点格局被质疑,但很多企业和碳资产管理从业者还是对国内碳交易试点非常看好。

廖振良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跟国际市场没什么关联,我们主要不是基于国际压力来做这件事,而是基于自己的节能减排压力,必须这样做。

宾晖压根就不同意欧洲碳交易市场“崩溃”一说:“价格并不能反映全部情况,欧洲整个体系与机制的运行还是很流畅的。国内市场需要从业者把我们的体系设计得更好,正面推动市场的发展,在中国,碳交易市场刚起步,已经有很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我们很有信心。”

范超毅以前主要从事清洁发展机制(国与国之间的碳交易机制)项目开发,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启动,他表示,以后可能转向碳资产的管理综合服务,比如根据企业的经营策略,帮助它们制定企业碳战略,管理配额,实现最小成本化的碳减排。他希望低碳政策能够保持稳定,政府将来不要干预太多,要解决公平问题,让企业能够获利。

宾晖和廖振良都表示:既然是试点,就有正确和错误的可能,市场自身有纠偏的功能,即使不能一下子完美,但总要先做起来。

国外碳交易市场的寒流

欧盟:受欧债危机冲击,工业活动减少,企业购买排放权的需求锐减,碳排放许可价格由2008年的40美元以上/吨跌至4美元以下/吨,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澳大利亚:欧盟碳价暴跌,让将与其碳交易市场进行“绑定”的澳大利亚忧心忡忡。政府被迫大幅削减财政收入预算,反对党则乘机呼吁废除碳交易。

美国:加州已于今年启动碳交易市场。但当地近600家制造商的代表称,如果州政府不修改碳交易计划,它们将被迫提高售价、解雇工人或彻底搬离加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