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深圳进行能源结构优化 全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

   2013-07-29 深圳特区报
55
核心提示:我把目光转向七月,阳光和众多草木,向上承接蓝色天幕,一些植物流淌光泽。昨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深圳

“我把目光转向七月,阳光和众多草木,向上承接蓝色天幕,一些植物流淌光泽。”昨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深圳“蓝天白云”现象的赞美。这位博友还特别希望“深圳未来的天空更加蔚蓝”。

“这位博友的愿望不会落空。”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深圳已经制定出中长期的低碳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深圳万元GDP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21%,达到0.9吨;到2020年,力争比2015年下降10%,达到0.81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以上,努力建成国家低碳发展先进城市。

打造低碳产业

新能源产业年碳减排2000万吨

“城市能源使用主要是工业、交通和建筑。”深圳市建科院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纽约、东京等主要发达城市,建筑是其主要碳源,其次是交通,最后是工业。但在中国,工业占碳排放70%以上。“深圳率先建成低碳城市,需要规划出工业能源转化的路线图,在工业领域全力推进碳减排。”

目前,深圳正全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服务、低碳服务等低碳型新兴产业,打造低碳发展支柱产业。

仅就新能源产业而言,深圳将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年替代传统能源1500万吨标准煤,碳减排2000万吨以上。

在这份最新的《深圳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深圳首次将低碳服务业列入低碳型新兴产业,培育碳排放统计、碳标准、碳标识、碳认证、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等低碳服务产业。上个月,深圳在全国最先启动碳排放权交易,635家工业企业和197栋建筑物纳入首批碳排放管控单位,全年将达到900家,下一步还将向交通领域推进。

能源结构优化

3年后天然气供应达65亿立方米

深圳将加大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例。

“深圳将积极引进天然气资源。”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深圳大力推进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线、西气东输二线深圳LNG应急调峰站、迭福LNG接收站等气源项目的规划建设,形成多气源供应格局,力争到2015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65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提高到14%左右。

同时,深圳还将强力推进太阳能应用。凡是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的民用建筑,强制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快推进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到2015年太阳能光热应用建筑面积不少于1600万平方米,太用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200兆瓦。

深圳会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推广安装使用太阳能LED、风能互补照明等新能源产品。到2015年底,全市主要干道70%更换节能型路灯或采取隔盏亮灯、智能调光等措施,实现道路照明节能30%以上。

低碳交通先行

2020年10万新能源车上路

目前,深圳是全球新能源车辆投放上路最多的城市。下一步,深圳将继续加大新能源车的投放。

根据规划,到2015年,深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累计达5万辆,实现年碳减排50万吨;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0万辆,实现年碳减排100万吨。

市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深圳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交通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国际水准公交都市。

到2015年,全市建成约229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形成约400公里(双向)公交专用道,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6%,公交车辆百公里油耗下降10%;2020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公交车辆百公里油耗下降20%。

同时,深圳积极推广绿道建设,到2015年将建成约200公里自行车道网络,提升市民休闲娱乐生活品质。

根据规划,深圳还推进绿色建筑,新建建筑100%节能达标,到201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4成,2020年达到8成。

“我相信未来,蓝天白云在深圳将成为常态。”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深圳低碳发展充满信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