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准备,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日前正式上线启动。业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这也是中国政府在减排行动中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探索。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
深圳是全国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交易市场,18日首日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最低成交价为每吨28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元。
目前,深圳已将635家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按计划目标,在2013—2015年,这635家单位获得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
“这标志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说,“这在中国碳交易制度建设的历史上,将写下重重的一笔。”
此前,中国政府在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方面,更多是依赖强制手段和行政命令,由于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为碳排放主体的企业却鲜有自觉减排意识。
由于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碳权主体意识、成本意识不强,交易机制、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配额制”运行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由过去的“跑项目”转为“跑份额”。
目前,作为我国首批碳交易试点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等省市预计在未来一年陆续启动碳交易权上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这说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特别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我们的减排方面,“不只是靠说,而是采取了实际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在七个试点启动运行后,经过一定的经验积累,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是国家碳发展政策的直接起草者,并长期负责中国碳交易建设。她表示,一方面,国家正在统一企业的核算方法,涉及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航空等行业;另一方面已着手建立国家碳排放包括资源交易和碳排放权的注册登记系统的设计。
“目前整个系统的设计框架已经完成,正准备进入实质性的软件设计与设备的配置。”她说。
全国性碳交易体系的建立是对既有利益和新兴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关系到行业企业未来发展方式的转变。在18日举行的碳交易论坛上,不少专家表示,中国碳市场在建立之初尤其需要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同时保证项目运行公平性和透明性。
“要保证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在设计和实施阶段要尽可能多地纳入利益相关方。”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杜丹德建议,“特别是收集精确的排放数据,因为这是中国整个交易体系运行的基石。”
“建立健全全国碳交易市场,政府要在整个治理结构中扮演好主导角色。”深圳综合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但政府喊破嗓子不如社会甩开膀子,因此还要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