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十条"的即将出台,环保投资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环保领域未来的年投资需求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但财政没有这么多资金怎么办?如何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如何建立一个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杠杆,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领域?记者了解到,今年初,环境保护部已确立了十项改革重点任务,其中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是专题改革任务之一,以着力解决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的问题。
而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2014年首届中国绿色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谈及绿色金融的作用,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指出,"绿色金融是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迫切要求。"正在或即将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概算总投资需要6万亿元。那么,中央财政实际出资多少呢?记者了解到,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13年是50亿元,2014年是100亿元,未来3年加起来估计是500亿元左右。赵华林指出,这与"大气十条"1.7万亿元的投资总需求相比杯水车薪。
所以,经济新常态下,必须通过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已纳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清单,环境产权、股权基金、环保服务合同、第三方治理、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正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已经成为共识。
那么,绿色金融是如何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政府还是市场?围绕这一话题,记者专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认为,绿色金融具有资源配置、环境风险控制和对企业和社会环境与经济行为进行引导的三重功能。因此,应按照"十八"大的整体部署,将绿色金融的改革与创新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思想和目标指导绿色金融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在体系构架的建设期发挥主导作用,而在实施运行阶段,市场应起到主要的调节引导功能。
绿色金融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金融业对自然和世界的贡献。
首先,它代表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当基础的运行模式与目标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时,顺应外界环境变化,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金融体系,就必然成为金融业自身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金融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其次,绿色金融是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构成。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过程的矛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它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和金融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作为大系统发展的"发动机",金融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推进器"。
再次,是中国金融业引领国际金融规则的新机遇。创建一个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组合的新国际金融规则,是中国金融业为工业化程度不高而急于发展的第三世界国家摸索出的一条基于环境污染源头控制的新工具和新规则。中国经济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带到世界,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的思想理念,在发展中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新秩序。绿色金融必将对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专家总结到,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