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低碳路径是通向现代化唯一选择

   2014-12-11 人民政协报
49
核心提示:中国没有粗放发展的资本,中国也没有粗放发展的理由,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国城市低碳经

“中国没有粗放发展的资本,中国也没有粗放发展的理由,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守护环境底线基础上精心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高碳特征明显,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建议,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推动能源革命;迫切需要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创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杜祥琬看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中国则是一个尤为尖锐的问题,这不仅是由于中国人均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是由于中国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在中国东部(爱辉-腾冲线以东)的国土上,居住着中国80%的人口,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近5倍,其土地面积约为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不到1/30,但每年消耗全球煤炭的40%,单位国土面积上消耗的煤炭(耗煤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2倍,耗油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碳排放空间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6倍。

在环境负荷已经数倍于全球平均值的状况下,中国的环境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这样的现实呼吁着中国的发展路径亟待告别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

但是,低碳并不意味着限制与束缚。“国内外实践表明,低碳发展可以通向富裕,可以通向现代化。”

杜祥琬指出,以欧洲、日本等国(地区)为例,这些国家(地区)以仅占美国、加拿大等国1/3~1/2的人均碳排放实现了同水平的现代化。

同时,国内实践也证明,通过近年来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为理性,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高碳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是一条不可持续的路径。低碳发展限制的是粗放的发展,奢华的发展;是以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杜祥琬特别指出,对“低碳发展”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经济产生影响,将会带来社会治理的深刻变革。他认为,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的低碳细胞,包括低碳企业、低碳村镇、低碳社区等等,培育好这些细胞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十分重大。例如,低碳社会要倡导“健康的物质享受,丰富的精神追求”,涉及改变生活方式里衣食住行等各种需求。

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迫切需要在能源革命中树立正确的能源安全观。首先,不能只一味要求供应侧满足一切需求,而应由供应侧和需求侧相向而行,达到供需平衡。将“以粗放的供给满足增长过快的需求“转变为“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的供需模式,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通过能源需求的合理化,供应的科学化,实现我国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第二,要由单纯的“保障供给”理念,转向“保障供给和保护环境并重”的理念,把解决能源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三,在国际能源安全方面,要树立国际竞争环境中的能源安全观。认识到国际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科技的进步、能源价格的优势等,对我国能源的核心竞争力构成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世界各国尽管千差万别,矛盾重重,却共生在一个地球上,有着现实的和潜在的共同利益。理智的、最终的出路只能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