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9日在北京说,中国只有采取可监测、可核查的减排行动,走可量化、可考核的低碳发展之路,才能取得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效,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
何建坤当日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认证认可在能源供应中传递信任”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必须建立更为完善的低碳排放认证认可制度,为中国的减排行动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质量保证。
他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低碳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认证认可具有符合性评定与公示性证明的基本功能以及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特性,是构建“信息对称、激励相容”的低碳发展大环境的基础性制度。中国在低碳领域认证认可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中国国家认监委在2011年组织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中国科技部验收。该项目初步构建了中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评价技术体系,为中国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制度建设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目前中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领域内推行的重要制度包括: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碳排放权试点交易制度、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报告制度。
何建坤称,在这几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认证认可技术手段对排放和减排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质量保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批准3家自愿减排项目第三方审定核证机构,有120多个自愿减排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北京市等六省一市推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参考国内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制度的研究成果,分别建立了第三方核查制度,核查重点排放企业的历时排放和年度排放。
他说,中国认证认可从介入到发展,从支撑到引领,在低碳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中国应继续推进和完善碳排放与碳减排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充分发挥发展中大国在国际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体系建设中的积极引领作用。(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