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运行,300万吨有偿配额竞价售卖成功。此前一个月,北京、上海的碳排放权市场也已开市,加上在6月启动的深圳试点,在半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启动了四个碳排放交易市场。
在欧洲碳交易市场陷入低谷、全球气候谈判踟蹰不前之时,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速度不可谓不快。这兑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也显示了新一届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定价权的缺失。因为严重缺少话语权,中国处于全球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减排价格被发达国家压得很低。中国努力减排却只能收到“加工费”,巨额利润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获得。
200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超过1200亿美元,直逼石油交易额。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碳交易总额达3.5万亿美元,会超过石油交易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这样一个潜力惊人的市场中,定价权的缺失,意味着损失了大把的真金白银。
不仅如此。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其背后是大国政治力量博弈发展的空间问题。人类用第一个里程碑—《联合国宪章》划分了疆土,用第二个里程碑—《关贸总协定》划分了市场。如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协议,很可能是第三个里程碑—重新划分环境资源。在这场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重新分配环境容量的博弈中,中国话语权的缺失将会使自己陷入非常不利的境地。中国需要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需要建立主动权,再也不能像石油、铁矿石领域那样,只是做一个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中国要想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拥有定价权,建立起有影响力的市场体系是第一步。和石油定价权的争夺一样,当年欧佩克国家控制着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储备,欧、美则通过交易市场的建立,抗衡欧佩克,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北海Brent原油、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原油期货价格,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定价基准。
目前,欧盟建立的欧盟排放权贸易体系,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美国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平台。这两个市场的交易价格对于全球碳交易市场有重要影响。
中国急需启动全国性的交易市场建立,方能打造出有世界影响力的碳交易体系。中国选择了分步推进、各个击破的策略,先从全国七大地区试点开始。这个大方向是对的,因为没有多个区域市场,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
但是,中国何时才能建成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显然,这条路还很远。
中国碳交易定价话语权的取得,金融体系的支撑必不可少。作为一种排放权而非实物的交易,碳交易天然和金融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项新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哪种货币能够成为世界通行的结算货币,很可能将形成新的货币霸权。
在石油贸易中,美元成为广泛接受的结算货币,石油价格以美元定价,这使得美国能够以美元发行来影响甚至决定国际油价。在未来的碳交易中,美元还会延续这种强势地位么?还是欧元抑或是人民币取而代之?
在未来的碳交易中,中国可以尝试推出“碳交易-人民币”模式,为人民币成为全球接受的碳交易结算货币打下基础。这对于人民币日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契机,人民币成为国际“硬通货”,最终也就确立中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地位。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提供方。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已有953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成功注册,年减排温室气体约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如果有强势的人民币支撑,将会使中国成为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场,在全球环境容量的重新分配中,中国将占得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