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摆脱工业文明的高碳标志

   2016-01-21 《能源评论》杂志
52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文明发展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文明发展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从战略高度指明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直指生态文明。

随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制度措施,“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得到确认,低碳转型成为了中国的顶层设计。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形态的变迁可以从对大自然的认识角度探寻脉络,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性。农耕文明时代强调敬畏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工业文明的行为准则是驯服自然,榨取自然界的一切为人类文明服务,这也产生了人类无穷的欲望与自然界有限的资源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到了生态文明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条件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阶段,我们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的时期,所以两种文明的发展范式在我们身边都能找到例子。工业文明的发展范式以功利主义为基础,以技术革命为动力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财富的积累,它的发展是没有边界、没有刚性约束的,生产方式是线性的,遵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模式。在这个阶段,社会的能源基础为化石能源。一旦进入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会完全不同,人类所追求的将是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最终目标是可持续的社会繁荣,强调和谐与创新的驱动作用,进行生产时能够意识到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生产方式以循环经济为主,消费模式也会向适度、低碳、健康等维度靠拢。在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的能源基础转向了可再生能源。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是如此之不同,以至于在现今这个处于转型期的时代里,人类社会在伦理基础、价值来源、目标、动力机制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冲突与矛盾。

解决这些冲突与矛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需要从转变理念开始。其实,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非常值得深入学习与体会,它很好地诠释了向生态文明的过渡的不同认识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强调只要经济发展,就无需去过多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重问题,在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人们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但还只是就生态谈生态,并没有从全局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到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意识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人类进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即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

中国有强烈的碳减排愿望

生态文明不是简单地对工业文明进行否定或者替代,而是利用新的理念和原则对工业文明进行整体改造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的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其中,低碳发展至关重要。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是基于一种后工业社会的假设,碳排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之一,追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工业文明的高碳标志。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方面,中国有强烈的意愿,多位国家领导人都曾作出过降低碳强度的表态。在刚刚结束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郑重地向全世界作出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这是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核心目标。

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行动共识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防范气侯风险;第二;节约资源,第三,保护环境;第四;提升低碳竞争力。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显示,人类活动导致了近60年以来一半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正有负,但以负面影响为主。就全局而言,避免走到全球气候到达发生灾变的临界点已成为有历史眼光和责任心的人们必须担当起来的使命,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治驱动力。

在资源消耗方面,中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10%,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球的20%,居世界第一;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了60%。无论是基于能效角度,还是基于能源安全问题,都要求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保护环境可能是四个行动共识中与人们日常生活贴得最近的一个,北京市的雾霾就是一个最好的实例。在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民公敌的情况下,它也必然成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的驱动力。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后一个行动共识是,它可以让产业更加具有竞争力。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全球一共经历了六次创新浪潮。每一次创新浪潮中,哪个国家在核心竞争领域占据了制高点,它就会在随后的全球经济中处在领先地位。进入21世纪,竞争的焦点和主战场已经转移到资源集约利用、绿色化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为了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中国工业向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

以城市为主线促进低碳发展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城镇化是一个核心话题。麦肯锡曾经发布预告称,到2025年,中国将有70%的人生活在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里面。城镇化速度之快,转移人口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城市为主线促进低碳发展,显得尤为而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时间里,中国城镇化采用的是粗放外延的模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资源环境代价大,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在中国,很多建筑物修建后不到30年就被拆除重建,造成了非常大的资源浪费。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在三年间年耗的水泥量比美国过去一百年的消耗量还多。目前,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全球城市当中处于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中国的城市发展与低碳还相去甚远。

在未来,如何避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高碳锁定是中国必须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政府方面已经展开了相关尝试,采用顶层设计与试点示范相结合的模式解决相应问题。2010年和2012年,国家发改委分两批组织开展了42个低碳试点省区和城市。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低碳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机制的创新和发展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下一步,政府部门将在进一步加强城市间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政策措施联动、减排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方面进行更多努力。这将有利于现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促进技术和城市管理模式创新,让各个城市更好地承担起它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推动在国家层面甚至全球层面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战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